1 / 8
文档名称:

责任转移、畸形信任与边缘生存.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责任转移、畸形信任与边缘生存.doc

上传人:ttteee8 2019/11/14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责任转移、畸形信任与边缘生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责任转移、畸形信任与边缘生存魏则西悲剧自今年4月份曝光以来,已经快到被我们遗忘的边缘。公众舆论围绕该事件讨论热烈:有的揭露莆Hl系的罪恶,甚至将此扩展到对所有民营医院的否定;有的批判百度唯利是图,靠竞价排名攫取暴利;有的则直指政府有司失职,未尽相关监管责任。不过,作为这个时代的伤痛之一,魏则西悲剧绝非孤例。类似故事不断在被承包科室、民营医院、私人诊所、乃至江湖郎中那里上演,只是大部分未见诸报端而己。更为普遍的情形,则是我们已经惯于将百度当作求医问药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一个必经入口,却可能由此掉入一个罪恶的圈套。倘若同类的医疗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牛,说明其背后必然存在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跳出魏则西悲剧本身,剖析这些悲剧不断上演的制度根源。在这一事件中,有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值得追问:首先,为什么魏则西要依靠百度搜索获得诊疗途径与相关信息?对于患者来说,为何现在就医时要去百度?其次,为什么魏则西一家人会相信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为什么患者普遍信任公立医院胜过民营医院?最后,为什么莆田系会出现在这家官办医院中?一家公立三甲医院,一家社会资本办医,看起来是竞争关系的两方为何岀现在一起?民营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何采取急功近利甚至招摇撞骗的手段?本文将一一分析这几个问题,从而挖掘该事件背后的制度根源。改革以来医疗责任的私人化“白度医生”现象与改革以来的医疗责任的私人化密切相关,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回溯改革前的医疗制度。新中国建立后,为加快经济生产、实施社会控制与保障生活需耍,在城市地区逐步建立起单位体制。就保障生活需要而言,单位可谓无所不包,除了向员工提供工作岗位、支付工资,单位还提供住房、医疗、教育、食堂、澡堂,甚至为子女就业等提供支持。⑴所以,当一个居民成为单位(尤其是机关、事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职工后,也就获得了“铁饭碗”和一系列的福利与保障。单位职工不用担心失业,而且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历程中的问题都因单位的帮扶而得到纾解,由此也就降低了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依靠程度。本文所关心的疾病与医疗即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单位体制下,职工在医疗方面的这些担心基本是不存在的。首先,单位制解决了医疗服务的筹资问题。基于劳动保险医疗制度与公费医疗制度这两种强制性的雇主责任制度,⑶单位成员无需缴纳参保费用,在就医时却可享受医疗保险。除了挂号费和出诊费外,患者基本不用承担医疗费用,就医产生的诊疗费、住院费、手术费和普通药费均由单位支付。因此,当时的职工基本上不用发愁看病花费的问题。其次,单位制也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入口”,帮助职工解决了求助于谁、该如何求助的问题。而相较之下,现代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患者并不清楚自身的疾患应如何获得医疗系统的帮助、获得何种帮助。具体來说,当单位职工感受到身体病痛时,他并不能准确判别自身基本的疾病状况,需耍医学专业人士作为“代理人”来做出诊断与处置。当时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单位医院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恰当的入口,其中的医生充当了“代理人”的角色。基于科层制的转诊制度,⑷病患首先由这些医生接待;倘若无法应对,医生会将病患转至上级医院。正如某单位职工的回忆:“在那个年代,有单位的职工称Z为'公家人',他们每次去看病,先到单位的保健站,如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