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7
文档名称:

【课外读物类】传世名著百部—(第22卷)吕氏春秋.pdf

格式:pdf   页数:14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课外读物类】传世名著百部—(第22卷)吕氏春秋.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读物类】传世名著百部—(第22卷)吕氏春秋.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名著评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吕氏春秋》列入“杂家”一类,指出: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
贵,此其所以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吕不韦力图综合百
家九流、广论天地万物。其门下食客三千人,出自各家各派,《吕氏春秋》
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许多人共同执笔完成的,书中表现出的思想十分
复杂,各家各派的学说各抒己见,相互矛盾的地方不少,文字风格也不尽相
同,只是在编写的形式方面,保持了一个整齐划一的体例。
刘汝霖先生曾对《吕氏春秋》篇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其中阐扬儒
家学说的有篇,道家学说的篇,墨家学说篇,法家篇,名家五
篇,阴阳家篇,纵横家篇,农家篇,小说家篇,兵家篇(《〈吕
氏春秋〉之分析》),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
应当指出,杂家之杂,其本并非“杂糅”之意,而是兼采各家之长,汇
聚成一家之言。《吕氏春秋》尽管内容十分庞杂,却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杂抄
各家,作者在《序意》中指出:“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
寿夭吉凶也,⋯⋯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可见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以及
诸家之说的采摭上是服从于总结历史经验、辩明是非这一原则的,其目的在
于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经验。高诱认为:“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
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
也。”郭沫若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吕氏春秋》“对于各家虽然兼收并蓄,
但却有一定的标准。主要是对于儒家道家采取尽量摄取的态度,对墨家法家
则出于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载《十批判书》)。
天道观问题是先秦诸子在哲学领域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天是有意识
的主宰还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各家各派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对此,《吕氏
春秋》在一些篇章中也作了回答,作者认为天是由“精气”形成的,精气轻
扬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鸟兽、珠玉、树木等都是“精气之集”所
表现出的属性(《尽数》);对于宇宙的本源,作者认为“万物所出,造于
太一,化于阴阳”(《大乐》),由精气所形成的万物在不停地运动,“与
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不难看出,《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具
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在认识论方面,《吕氏春秋》主要接受了儒家的主张,认为人的认识和
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谨
听》),“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必先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
众人同等”(《观表》)。
《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中,儒家色彩则更为强烈。根据王范之先生的
归纳,该书中所体现出的政治纲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吕氏春秋
研究》第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年月版):
第一、在智识上要“公”(《序意》篇),因而要兼收并蓄,集合百家
之言。
第二、君主要“公”、“平”无私(《贵公》篇),要“顺民心”(《顺
民篇》),要“无智、无能、无为”(《分职》篇),“处平静、任德化、
以听其要”(《勿躬》篇),不要“自骄、专独”(《骄恣》篇),要任用
贤人(见于多篇),不要把王位当做私产传给子孙万代(《贵公》篇、《长
利》篇、《恃君篇》)。
第三、施政要以“德”、“义”为原则(《上德》篇,《用民》篇),
要按照时令行事(十二纪《月令》),与农业生产相适应。
第四、要贯彻商鞅以来的重农政策。
以上四个方面,从整个《吕氏春秋》的材料中,没有见到相反的材料,
看来令人奇怪,因为各家学说在《吕氏春秋》中都保存有相反的说法,只有
各家在讲到政治的时候,却没有多大出入,这并非出于偶然,恰恰反应了吕
不韦的用心所在。《吕氏春秋》中的政治思想取自先秦各家,又不同于各家,
而是将各家思想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
民方案。
在《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中,贯穿着虚君实臣思想,根据“法天地”
的原则,提出君臣各行其道,各司其职,“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分正则
人主不忧劳矣”(《审分》)。“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圜道》)。“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任数》)。如果君主
去做本该由臣下所做的事,就会压抑臣下的聪明才智,势必多所不及。君主
必须广求贤才,“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当染》),只有对贤士以诚
相见,君主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作者继承了儒家学派“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
(《务本》),“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爱类》)。在此
基础上,作者提出以“德治”、“仁政”为主,“刑赏”为辅的主张,认为
“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乐为其君死矣”(《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