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歌戏剧讽刺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歌戏剧讽刺研究.doc

上传人:s1188831 2019/11/1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歌戏剧讽刺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歌戏剧讽刺研究    摘要:威廉·布莱克,叛逆诗人,却总是心系普通人民的生活起伏,呼吁社会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作为诗人,他以戏剧讽刺为利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残酷性。他的诗涉猎题材众多,但儿童诗始终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且通过戏剧讽刺反映儿童生活的水深火热,使读者更易于感受普通人民的苦难。关键词:威廉·布莱克儿童诗歌戏剧讽刺残酷威廉·布莱克,生活在英国社会急剧改变的时代,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崇敬《圣经》,却对教会充满敌意。他与众多社会激进分子为友,共同批判社会的不公。他认为,正是社会的残酷统治使儿童夭折,良女为娼,人民失业。因此,他的诗中多带有对社会统治阶级的强烈讽刺与反讽。本文集中从戏剧反讽的角度,以威廉·布莱克的儿童诗为文本,间接反映整个社会人民的疾苦。无辜儿童的生活尚且如此,普通***的痛苦无以言表。一、戏剧反讽的含义“戏剧反讽”也有人称“嘲弄”或“揶揄”等,是戏剧及其他文字样式常用的手法。《百年版布留沃文学词典》对“戏剧反讽”的解释是:“有观众领会舞台上某个场景或某句话的含义与意思而剧中人却没有领会。”即“观众知道,剧中人不知道”,但是在有些时候“不知道”的并不是在台上的全部剧中人,而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而在这种场合,“戏剧反讽”的效果往往更明显、更强烈。伏恩的《戏剧手册》对“戏剧反讽”的定义进行了改进,他认为,“戏剧反讽”是一种戏剧技巧,它使观众拥有剧中人物所不知道的知识,因此,观众们便觉得有时比剧中人物更加高明,他们能看出某一行动的含义而剧中人物却不能。二、反讽中的残酷(一)生活的痛苦威廉·布莱克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都选取儿童作为叙述的中心,而这些本该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更是成为控诉人民痛苦生活的代言人。这些儿童本该无忧无虑,快乐生活,但生于这样的年代,却不得不背负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苦难,成为当时底层人民民不聊生的证据。“PipeasongaboutaLamb!”“Piper,pipethatsongagain;”“Dropthypipe,thyhappypipe; Singthysongsofhappycheer!”“Piper,sittheedownandwrite Inabook,thatallmayread.”根据上述《天真之歌》引言中的诗句,其主题是一个儿童让吹笛人一遍又一遍地吹奏一首牧羊的曲子,并请求吹笛人将曲子写入书本,以便其他孩子也能欣赏,感受与他一样的快乐。然而,事实上,笛声尽管悠扬,但也普通,唯一的特别之处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SoIpiped:hewepttohear.”“Whileheweptwithjoytohear.”“Piper,sittheedownandwrite Inabook,thatallmayread.”然而,从以上这个诗节看孩子听完曲子的反应,在我们看来,却过于夸张,重复欣赏之余,更是恳求记录下来。事实上,儿童的简单语句,却绝非只是其表面含义,对于一首笛曲所带来的小快乐,尚且如此珍视,更能说明孩子生活中快乐的匮乏。因此,诗人是借一个无辜孩童之口,控诉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戏剧讽刺的效果溢于言表。《经验之歌》中的《扫烟囱的孩子》整诗反映了对儿童的奴役。其第二诗节更是运用戏剧讽刺的亮点。 BecauseIwashappyupontheheath, Andsmiledamongthe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