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古城镇镇情概览.doc

格式:doc   大小:130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城镇镇情概览.doc

上传人:taotao0a 2019/11/17 文件大小:1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城镇镇情概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城镇镇情概览1————————————————————————————————作者:————————————————————————————————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山西分卷·临汾卷·襄汾篇·古城镇篇 政区概况名称来历古城镇因北魏、北齐、北周和隋初此处为泰(太)平县治,古泰平关所在地而得名。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1°18′、北纬35°57′,地处襄汾县城西,姑射山脚下。东与景毛乡接壤,南邻汾城镇,西接乡宁县,北同南辛店乡毗邻。二00一年由原曹家庄乡和原古城镇合并而来。人民政府驻古城镇东街村,电话区号0357-3678101,邮政编码041502。政区沿革古城镇是2001年由原曹家庄乡和原古城镇合并而来,古城镇历史久远,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尧、舜、禹、汤到周初,本镇都属古唐国疆域;秦代时,本镇属河东郡(即黄河以东的地方)管辖;汉代本镇属古临汾县管辖;三国鼎立时,本镇属魏国平阳郡;西晋时(309),本镇仍属古临汾县管辖;南北朝时,本镇属北魏辖地,太平真君四年(443),置泰平关于本镇界儿里(今北街村),七年(446)撤临汾县,在古城建泰平县,其范围包括今襄汾、乡宁、新绛、稷山等地。后一度分为南泰平和西泰平两县,不久又合,县治仍在古城;北齐时建制未变;北周时,为避太祖宇文泰讳,改泰平县为太平县;隋代时,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年(614)将太平县治由古城迁至关东(今景毛乡北古县村),至此,共在本镇建县治169年;唐代贞观七年(633)县治又由关东再迁于南(今汾城镇),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本镇均属太平县辖地;民国三年(1914)因太平县与安徽省太平县同名,本县改名为汾城县。1954年,将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拟将县治设在古城,因距铁路较远等原因改治史村(今襄汾城关)。1959年撤襄汾县治,将原汾城县划归侯马市。1961年,又设襄汾县。至此,从民国初年到现在,本镇先后为汾城县、候马市、襄汾县辖地。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杜村、京安村、东关村、西王村、北沟村、南梁村、北梁村、北戌村、贾朱村、东侯村、南侯村、北侯村、北姚村、常村、邓村、关村、吴村、姚村、五里墩村、孟家庄村、张村、曹家庄村、站李村、南相李村、北相李村、东曹路村、西曹路村、南焦彭村、北焦彭村、盘道村、西安平村、南安平村、中安平村、苏家庄村、赵家庄村,共计39个行政村。人口面积2011年未,辖区总人口4946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18人,城镇化率3%。另有流动人口315人。总人口中,男性24634人,占49%;女性24827人,占51%;14岁以下10969人,占22%;15~64岁31504人,占64%;65岁以上6988人,占1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9445人,%;有土、黎、回、苗等8个,共16人,%;其中土族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3%;黎族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5%;回族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傈僳族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阿昌族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苗族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侗族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藏族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2011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条件地形古城镇地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东簏石质山地,豁都峪、三官峪洪积扇群区和洪冲积倾斜平原区接合处。本镇地貌类型复杂,自西向东为故射山东簏石质山地、丘陵山坡地、洪积扇和洪冲击平地等多种类型,总体上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倾斜趋向。地势比较平缓,黄土层厚度为40-60米,土壤为重壤褐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无霜期较长,光热条件较好,,℃,,,本镇气候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冷暖气流易交替出现、冬季寒冷干燥,易生大风。水文古城镇沿西山,姑射山东侧,有三官峪、豁都峪两个泄洪峪口。古时泄洪涧滩中有常流溪水,后来断流。三官峪、豁都峪每到7、8月汛期有山洪,流量大时每秒达2-3立方米。水大时可灌溉全镇多数土地,水小时可满足上游村庄用水需要。洪水涧河年浇灌面积500余亩,水量20万方。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古城镇沿西山,姑射山东侧。有丰富的石灰岩及石膏资源,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资源都有待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蝗灾、旱灾、寒潮、干热风、洪灾等。由于本镇累年洪灌,不少村庄形成地高村低状态,一遇大雨就有洪灾发生。民国17年(1928)5月27日水淹古城西街南窑就是一例。当时天空吼雷闪电,黑云四起,瓢泼大雨整整下了七八个小时,窑院东西瓦房,满瓦沟往下流水。约二更时候,巨洪从南西门一拥而进,即刻南窑前后两院聚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