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问题1:法的本质与特征考核点整理[解析1]法的本质(1)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2)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4)它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备注]1、法虽说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说统治阶级的意志都能上升为法,法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2、法虽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是并不是统治阶级犯了法就不受到法律的制裁。[解析2]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问题2:法律关系考核点整理[解析1]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我国法律关系规定,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备注](1)国家机关(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如医院、工会、文化团体、学术团体)(3)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和有关人员(4)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公民)[解析2]法律关系的内容义务: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等);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等)权利[解析3]法律关系的客体1、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行为、人身。(1)物①自然物:土地、森林②人造物:机器、建筑、各种物品③货币和有价证券(2)非物质财富①知识产品:著作、发明、发现、设计等②道德产品:荣誉称号、嘉奖表彰(3)行为①生产经营行为;②经济管理行为;(审查批准行为、经济命令行为等)③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保管合同中的保管行为)④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建设工程合同中承包人完成的建设项目)(4)人身问题3:法律事实考核点整理[解析1]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解析2]法律事件1、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事件分为自然现象(地震、洪水、台风、森林大火等);社会现象(爆发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等)[解析3]法律行为1、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为转移;2、法律行为既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既表现为消极行为也表现为积极行为;既表现为要式行为也包括非要式行为等。问题4:法的形式与分类考核点整理[解析1]法的形式1、表现形式(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2)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①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②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4)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6)特别行政区法律(7)行政规章①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②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制定(8)国际条约[解析2]法的分类(1)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的内容:实体法(民法、刑法)和程序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4)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5)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和国内法(6)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私法(民法、商法)【解释1】《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成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