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应用行为分析学.doc

格式:doc   大小:261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用行为分析学.doc

上传人:pppccc8 2019/11/17 文件大小:2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用行为分析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应用分析行为疗法概述由于孤独症是i种广发性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因此冃前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只能够针对患儿的症状变现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儿的症状,提高患儿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争取其尽量能回归主流社会。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Lavas创立少年孤独症训练项目,该项目运用零散单元教学法(又称离散单元教学法),强化理论和简单祈使句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密集的行为训练,后来发展成为应用行为分析教学法。它强调运用功能分析法,从个体的需要出发,釆用“A-B-C"模式,即''前因(需要)一行为-结果"来塑造正性行为,该方法是目前孤独症患儿早期教育训练最有效的操作性方法之一,貝有可操作性强,方法较简单的特点。Lavas曾在1987年报道过其纵向研究的成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运用ABA技术训练两三年,训练时间每周超过40小时的实验组有47%智商超过100,每周训练10小时左右的实验组只有2%智商超过100,而没有任何训练的对照组智商没有明显变化。后继的研究表明,有90%的孤独症儿童经过训练有显著效果,而1岁2个月是孤独症儿童应用分析疗法进行行为训练的最佳开始期。lannahan等的研究认为,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年孤独症患者。一、行为学家的观点1,行为曲线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密集度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行为都落于中央位置。而行为过少和行为过多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疋常人也会存在行为过多或过少现象。2,正常人的过多或过少行为正常人也会存在过多的行为,如:有的人在学****的时候喜欢转笔,他的这种转笔行为发生的频率过多,就形成了一种过多行为,通过转笔这种过多的白我刺激行为,他可能学****的更加认真,投入,学****效率对能会更好。再如:有的人很喜欢讲话,而有的人则很喜欢运动。这些都有可能是以过多的行为形式出现。但也有的人非常内向,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有了空闲时间也是呆在家里不喜欢出去;不喜欢讲话;他们在社会交往上往往表现为过少的行为。3,过多或过少的行为不是问题行为需满足的条件正常人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但我们往往不认为这些现象有问题,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发生频率属于少数人的范畴,但他们的行为也满足以下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是止常的。首先过多或过少的行为它不能影响个体学****新的行为,其次不能影响个体以前学****到的行为,也不能影响个体的正帘的社交活动,最后它们不能影响个体独立牛活的能力。凡是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条时,都应该充分的进行思考,往往那种行为就是问题行为,要孑以进行行为治疗。4,行为学家对于孤独症患者的观点行为学家认为孤独症患者在行为上出现了行为的缺陷和行为过度的表现。行为缺陷的表现为言语交流的接受和表达,非语言交流,独立游戏(兴趣)和集体游戏,口理行为等。行为过度的表现常常为攻击行为,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刻板行为,暴躁行为。而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就是要使其过少的缺陷行为通过训练使其增多,同时运用行为学的方法使患儿过多的行为得到控制。二,ABA的优点1,该方法把所有个体的复杂行为都分解成小单元行为,也就是简单行为,通过回合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小单元行为,然后再通过训练慢慢把复杂的行为复原出来。例如:洗手,扌II扣子等复杂的生活自理行为即是通过这种程序进行训练。2,个体化明显。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时,程度不同德孤独症患儿,从哪个小单元开始将行教授,从哪个起点开始也不同。3,教授的是功能性的课。也就是在课程的选择上选取在患儿社交上的''重要'‘的行为。4,正面性干预的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较正确的行为而不是进行纠正错课的行为。因此在训练过程小,尽量不让患儿有出错的机会,可能通过及时给了提示的方法实现。第二章功能分析模式―,功能分析模式(ABA模式)ABC模式是分段性教学(回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前因-行为-结果)1,ABC行为观察记录表ABC行为观察记录表,系依行为观察之概念所设计。A(Antecedent)指的是前事刺激(事件),也就是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B(Behavior)指的是问题行为木身,C(Consequence)指的是行为结果,也就是问题行为岀现后发生了什么事。ABC行为观察法透过行为的前事刺激、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的来龙去脉,归纳出目标行为与前事刺激、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找出行为所代表的功能。ABC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以单一的问题行为(口标行为)Z观察记录为主,由老师就某一特定问题行为,经由实际观察到的问题行为发牛之來龙去脉加以记录。换句话说,老师必须亲眼观察到,知道问题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即前事刺激为何;问题行为出现后,紧接着产生了什么事,即行为结构为何?才可以记录ABC行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