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11/19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作者:朱晓勤    添加时间:2009-11-5摘要:制度创新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实现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需要健全和完善如下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调整水价,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鼓励多元化投资以及完善激励和优惠措施。关键词:节水型城市制度创新引言: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笔者受S市政府的委托主持编制了《S市节水型示范城市建设规划》。S市境内没有大的河流,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的80%以上靠外来客水供给,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属于贫水区。而作为一座新兴的外向型工贸旅游港口城市,S市在全省属于经济发达区,市内高耗水的企业数量较多。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S市将会日益突出。在供水总量增加潜力有限的前提下,建设节水型城市,节约用水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S市水资源紧缺问题,实现S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必由之路。制度创新是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笔者根据S市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其它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一部诸如《S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此类的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在该文件中健全和完善如下制度:一、理顺管理体制(一)明确主管部门节水型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S市水资源管理、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水环境管理等水管理职能由不同部门来行使,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S市虽然早就成立了市节水办公室,但目前挂靠市供水公司,实际上未曾开展工作,有名无实。建议S市设立一个独立的节水办公室,赋予其明确的行政管理职权,由其负责并协调本市节水管理工作,并能够实现与相关管理部门(如水利、环保、规划、建设、物价等部门)的工作协调。作为S市节水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S市节水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全市节水型城市建设进行组织、规划、协调、监督和检查。(二)分离政府公共管理和经营管理职能逐步将水务市场监督管理与水务经营相分离,整合政府涉水各管理部门,统一资源、环境管理和水务市场监管;推进供水、配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等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完善特许经营机制,建立水务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具体设想如下:第一,政府剥离经营职能,切实履行监管职能,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公开向社会配置水服务经营权。目前,市供水公司实质上掌握着这种“权力”,应从该企业剥离此“权力”,实现分配权和供水服务的分离。市供水公司应定位为公益性机构,在提供供水服务的同时,兼顾节水的总体性政策需求。这就需要明确供水公司获得水资源的成本,强化供水公司水权的成本意识,并运用此部份的收益来加大公共财政对节水措施设施的投入,改善水资源稀缺的现状。第二,营造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水权交易市场和水务市场环境。特别是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公益性消耗(主要为财政的投入)补偿机制,既保障经营者的盈利,又适应居民和单位的承受能力。第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设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及实现的政策措施,引导水务行业良性发展。通过开放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本市场,吸引技术含量高、资本雄厚的经营者参与水务经营,提高水务企业经营实体的集约化水平和竞争能力。(三)健全节水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各片区应建立节水管理机构,核定人员编制,落实管理资金,明确职责,全面负责辖区内节水管理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专职的节水管理人员,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有效推动节水管理的工作。建议把各级节水机构定性为具备行政职能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立政府领导负责、各级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把节水型城市建设作为县、区、市人民政府的任期目标,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纳入各工作岗位的职责之中,纳入各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之中,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政府机构应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带头节约用水。完善水管理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完善基础水情信息监测设施体系,包括地表水情与旱情、地下水、水环境、盐渍化、水库和水土保持信息监测与管理等;二是完善农业、工业、生活取水、用水和排水计量体系建设;三是水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等。二、合理调整水价(一)指导思想应在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计划用水管理经验,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可供水量在基本生活需求、生态和环境需求、经济需求之间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