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论网络谣言的协同防控.doc.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网络谣言的协同防控.doc.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6/1/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网络谣言的协同防控.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网络谣言的协同防控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交流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客观上为谣言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基于深刻、复杂的成因,网络谣言具有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社会诚信、伤害大众心理等巨大的危害性。对此,全社会必须采取“零容忍”之态度,群防群治、坚决根除。包括政府、互联网行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治理主体应当各尽其责、各守其位、协同配合,提升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构建网络谣言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最终达到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之目标。关键词:网络谣言;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网络环境中图分类号:G206;:A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05?04提升媒体领导力,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的有效管理,是新时期政府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近一段时间以来,诸如“北京夜里响枪声”“军车进京”“艾滋女”“大地震”“灰霾天气源于***气泄漏”“铁道部改革成立三大集团”等谣言甚嚣网上,作为侵害健康社会“肌体”的“毒瘤”,其蛊惑人心、欺骗公众、破坏稳定、危及诚信、激化矛盾的社会危害性甚巨。分析网络谣言生成的根源、分析其传播的规律,研究怎样在政府的主导下,统筹多方力量共同进行防控,已成为当务之急。一、网络谣言的界定和特征通常而言,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邮箱、网站、微博、聊天软件等)加以传播的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话语。内容既有对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等的夸大、编造,也有对公民个人尤其是名人要员行为的诽谤和诋毁。由于借助了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网络谣言在传播中则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谣言传播的速度极快,受众数量极大、方式极广。相较传统的媒介而言,网络具有实时性、数字化、超时空全球性的传播特点[1]。谣言一旦和网络平台相交织,就如同“插上了翅膀”,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成几何级数增长,其渗透力和影响力超乎想象。并且,其传播的渠道异常广泛,除网络社区、聊天室和即时通讯工具以外,还包括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和网络新闻等等,一旦虚假信息产生瞬间便呈现出“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而大肆传扬,进而严重破坏着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公众的正常生活①。其次,网络谣言多与当前受瞩目的公共事件和公共人物相关,具有一定的时效性[2]。纵观近年来流传的网络谣言,其中尤以针对公共事件和公众人物的捏造和诽谤为典型,这些谣言制造者和推手往往抓住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大做文章、兴风作浪,捕捉公众猎奇、不安的心理弱点,为牟取经济利益和吸引眼球不惜扭曲事实真相和突破道德底线,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受到侵害,每个人成为谣言的受害者。基于炒作性、攻击性、诱惑性、宣泄性等特点,网络谣言成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毒品”,其既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危及公共安全、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在谣言的滋生和蛊惑中,舆论环境被污染,社会心态日趋失常,人心惶惶、以讹传讹,从而造成极度的思想混乱[3,4]。二、网络谣言的成因(一)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是其生发的首要根源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社会诉求日益多元,不同的群体都希冀在新的利益格局重塑中寻找到有利的位次,但改革却无法令所有利益需求都能如愿以偿。为此,那些在博弈中失利的群体为了表达自身的不满,便不惜在网络上采取造谣、中伤等恶意手段加以报复和宣泄。同时,转型期利益关系的调整也使得社会矛盾和治理风险的大量产生,诸如******、分配不公、公权滥用、贫富差距等问题高发,客观上造成社会隔阂扩大、社会焦虑增加、社会行为失范以及社会心理失衡,网络谣言编造者则往往抓住上述社会心态“大做文章”,刻意进行捏造、夸大、扭曲社会事实,误导公众,从而推动矛盾升级,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除此之外,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不足和公民表达途径“梗阻”也是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向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社会权威的信息发布源,一些地方的政府却仍然固守垄断这一传统思维,对于信息“封捂堵压瞒”管理态度未能与时俱进的发生改变,忽视主流网站建设和公共信息的提供,导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来源单一。并且,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还缺乏对长效化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意识,致使现实中民众表达权和知情权难以有效行使,正常的参与渠道缺失,理性的利益输送受阻,为此人们便只能借助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批评权力、表达不满,而其间愤懑、怨恨的情绪便会影响到他们正确的判断和理智的表达,这也客观上为谣言的生成培育了“土壤”。再加之一些网络推手的恶意炒作、混淆视听与怂恿煽动,最终使得谣言有恃无恐、肆意泛滥。(二)公众责任感和判断力的不足,客观上助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经济、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权的行使变得更加充分,但一些公众却片面的认为网络谣言便是***的体现,遂在网络平台中肆无忌惮的制造和传播各种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