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当今,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粮食总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尽管今天科技贡献率达到51%,但是与我们的需求相比,农业科技仍然需要更多的突破。怎样让科技创新的成果顺畅到达农民手中,有效化解“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命题。现实的困惑最近,家住当涂县新市镇的青年农民陈新明心里着实有点烦。原来,今年春节期间,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到了本村80亩农田。可眼下“清明”时节越来越近,选什么水稻品种到现在还没有落实。虽说自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是,自从初中毕业后就进城打工,与种田也算是“隔行如隔山”了。陈新明不甘心像其他农民兄弟一样随大流,看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毕竟他们与自己一样,文化不高、信息不广,自己很想种植那种品质好、产量高、到时能卖个好价钱的“高科技含量”的品种。到街上打听,生资店老板推销式的解说也让人不大放心,他一直想找一名有点权威的“土专家”来帮自己出出主意。如今,在当涂农村,有许多农民像陈新明一样,遇到了相同的困惑。什么是“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广大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嗷嗷待哺”,却处在科技信息的“盲区”;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拥有的科技资源、出台的科技政策、收集的科技信息等“应有尽有”,可农村最底层压根儿就难见其“尊颜”,更谈不上利用和受惠了。这就是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一公里”在英美也被称为“最后一英里”,原意指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现在,“最后一公里”常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步骤。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田野才能开花结果,生长出希望,长期以来,由于“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存在,致使处在“神经末梢”的农民与上级单位、科技人员在科技的传递中出现“断路”,这样,势必会造成科技创新的成效大打折扣,也严重制约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进程。对策与建议怎么把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公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一、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履行公益职能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等。要继续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建立引得进、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农技推广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和环境。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担当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重任。其次,要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合作等多种方式,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等人群中培养一批“土专家”、“田博士”,留下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二、解决物的问题。一方面,建立乡村科技书屋和科普画廊,开展电视科技专栏,畅通省科技直通车、县市农技110、乡村科技大喇叭等“面对面”、“点对点”科技服务渠道。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库、农业专家库和农业科技成果库建设,大力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带动广大农村逐步实现“网上种田”、“电脑农业”,提高农民依靠科技信息发家致富的本领。三、解决示范的问题。通过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的实施,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给广大农民,使他们看的见、听得到、学的会、用的好。同时,积极发挥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