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峄县黄帝陵知者甚少的原因.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峄县黄帝陵知者甚少的原因.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1/20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峄县黄帝陵知者甚少的原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峄县志》(光绪本)妄断旧说,导致“峄县黄帝故里”传说失传——峄县黄帝陵知者甚少的原因文/王密《峄县志》是明清以来峄县地区(含市中、峄城、台儿庄全部及薛城东部、山亭南部、苍山西南三镇,以及徐州市北境部分乡镇)的地方志著作,有万历十年本(贾三近撰次)、康熙十二年本(田显、吉树百增辑)、康熙二十四年(刘允恭、子虔增辑)、康熙五十六年本(李克敬编纂)、乾隆十六年本(骆大俊重修)、乾隆二十六年本(忠琏重修)、光绪三十年本(周凤鸣主修)7个版本。现仅存康熙五十六年本、乾隆二十六年本和光绪三十年本,分别简称为康熙本、乾隆本和光绪本。今人复以光绪本为蓝本,点注出版有《峄县志点注》(陈玉中、李响、杨衡善合著)、《<峄县志>(点注本)》(赵亚伟主编)两书。《峄县志》古本存世很少,时人阅读《峄县志》,多借助于《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书。《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自问世以来,流传面广,受众量大,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可谓功德无量。然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峄县志》(光绪本)在记述黄邱山时,掺入己见,妄断旧说,从而导致“峄县黄帝故里”传说失传。而《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书却未能纠正《峄县志》(光绪本)之失,殊为遗憾。据《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誊录,《峄县志》(光绪本)引用旧志,云:“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按: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路史》似为可信。”“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是旧志中的文字,“按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路史似为可信”是《峄县志》(光绪本)对旧志黄邱山词条的解释。根据《峄县志》(光绪本)的按语,我们可知,在《峄县志》(光绪本)的作者看来,“《路史》似为可信”,不可信的原因是“黄帝生于寿邱今在曲阜”。即是说,《峄县志》(光绪本)的作者认为《路史》中的“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不可信。寿邱为黄帝故里,古有兖州府曲阜县(今曲阜市)、济南(见于《路史》,当指今涿鹿)、上邽(今天水市)、新郑、峄县5说,今又有寿张(今属阳谷县)、长沙、黄陵诸说。笔者通读《路史》发现,该书并有“黄帝都彭城”的记载,但并未有“寿邱在此山北”的记载。对于寿丘,《路史》曰:“寿丘在上邽,或云济南,《世纪》又以为兖,俱非。详《水经注》”,可见《路史》认为寿丘在上邽,根本谓听说过有在黄邱山北的说法。《路史》撰于南宋,当时还没有“黄邱山”这一地名。黄邱山原名“黄丘山”,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讳,改“丘”为“邱”。但时至今日,土人仍有“黄丘”的称呼。《峄县志》(光绪本)的错位在于,它误以为“寿邱在此山北”是旧志转引《路史》,而实际上应是旧志自己的说法。正确的断句应为“黄邱山,县南六十里。《路史》:‘黄帝都彭城’,寿邱在此山北。”寿邱用“邱”字,不用原字“丘”,说明《峄县志》(光绪本)引用的旧志出书于雍正三年之后,光绪三十年之前,或指乾隆十六年本(骆大俊重修),或指乾隆二十六年本(忠琏重修)。乾隆时期十年之间连续两次重修《峄县志》,较早的乾隆十六年本早已失传,而乾隆二十六年本至今尚存。光绪三十年既直呼作旧志而不加说明,比是指乾隆二十六年本无疑。乾隆二十六年本就是今人所称的《峄县志》(乾隆本)。今人为《峄县志》(光绪本)作注,自当考订其中讹误。而在《峄县志点注》、《<峄县志>(点注本)》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