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数据建模和分析
一、系统建模简介
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技术
二、逻辑数据建模的过程
四、构建数据库模型的步骤
五、分析数据模型
六、类和对象建模
一、系统建模简介
1、系统建模的概念
信息系统是由一系列模型构成的有序集合。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模型在不同层次上的建立方法。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某些重要方面的抽象展示。
每种模型强调一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模型可有多种表现形式
信息系统分析人员用模型来模拟系统的流程、结构、功能等;
从处理角度看,有:输入/输出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决策模型等;
从设计角度看,有动态模型、静态模型等。
2、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需求模型,就是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重点在于解决系统要“做什么”。
逻辑模型显示系统在功能方面的总体要求。
逻辑模型独立于具体实现技术。
逻辑模型的“逻辑”特指业务处理中的数据内容和处理过程。
逻辑模型
物理模型
重点解决系统“如何做”问题。
与具体实现技术有关,并受限于技术条件(约束条件)
完成技术设计方面的工作。
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区别
逻辑模型的作用
消除对技术细节的关注,聚焦于要解决的问题。
便于人们准确、完整地把握要做的事情。
便于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的沟通。
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是创建物理模型的依据。
3、数据模型的概念
数据模型是把系统数据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文本化的一种技术。
数据建模就是数据库建模。
数据建模是为数据库定义业务数据需求的技术
数据模型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产生。
数据建模的重要性
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的性能是评价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将数据有效组织起来是数据建模的目的。
信息系统中,数据结构及其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数据模型相比程序模型、项目模型较小,易于构建。
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可以帮助系统分析员和最终用户快速在业务术语和规则上达成一致。
4、数据模型的特点和种类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的表现物。
如:“6”可表示:6个人、6辆车……….等
二元组(手帕,黄),表示手帕具有黄颜色,等。
数据模型把数据有规律地组织起来,使数据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数据模型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描述,是数据之间一个整体逻辑结构图。
(1)层次模型
用树型结构表示数据实体及之间的联系。每个实体是模型中一个结点;结点之间的通路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根结点;任何结点只有一条通路。
UML图形元素表示的层次模型
滑翔机
机尾
机翼
机身
右机翼
左机翼
滑翔机
乘员
0…1
0…*
层次模型反映“一对多”的联系
(2)网状模型
用网络结构表示数据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数据实体为结点;通路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根结点不止一个;结点之间的通路也不止一个。
UML图形元素表示的网状模型
城市
公司
人员
0…*
0…*
0…*
0…1
1…*
1…*
被雇佣
驻地在
居住地
城市
公司
人员
公司
城市
人员
人员
公司
城市
(3)关系模型
把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用二维表格的形式描述。
表中每一行是一个记录,称为元组;
表中每一列称字段,表示属性;
每个属性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对应的域。
关系模型可以表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
关系的性质
一个关系模式不能有重名的属性;
关系中每一个属性值来自同一个域;
关系中的属性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字段;
关系中任何两个元组的值不能完全相同;
改变关系中行与列的顺序与原来的关系模式在逻辑上等价;
每个关系都有一个关键字惟一标识它的各行元素,称为主关键字。
反映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之间关系、数据实体属性的模型
实体联系图
数据存储需求
包括存储数据实体、数据实体的属性、数据实体之间的关系。
5、实体关系图E—R图
实体:抽象表示一组类似“事物”的所有实例的概念。
属性:对于给定数据实体需要存储的各方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