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媒介。只有具备了优秀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走在语言交流和应用的前列。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启蒙时期,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更是应用语言养成良好习惯的早教时期。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把握好幼儿语言发展与运用的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训练和培养,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来开展幼儿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呢?,关键是要在“敢说、爱说、能说”上下功夫。一、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敢说”的胆量。幼儿在受到尊重与爱护时,都愿意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产生用语言交流的自信心。拥有自信的孩子,在得到一定的语言表达的体验后,“敢说”的欲望得以激发,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那么孩子将不存在不敢讲的情况了。因此,自信心就是激发幼儿“敢说”的内驱力。(一)一定要以尊重为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话语权受尊重的情况并不乐观。当孩子话多时,有的家长厌烦孩子“多嘴多舌”;当孩子与成人意见不一致时,有的家长责备孩子“不听话”、“捣乱”,而有的老师就可能认为是个别孩子“起哄”的结果,采取不予理会或是转移话题的态度。服从、话少的“乖孩子”,能得到成人更多的赞誉;持反对意见、爱辩驳的“多事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惹人爱。可见,幼儿话语权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维护,就会造成幼儿自信心减弱,欠缺语言交流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说话的主动性就会被扼杀。尊重与维护儿童话语权对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自身拥有维护幼儿话语权的义务,要创建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要改变以往教师占据说话的中心位置,确保在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发挥幼儿言语的主体积极性,同时自觉担负起向家长宣传“尊重与维护幼儿话语权”的责任。只有成人共同尊重幼儿话语权,幼儿的话语权才能真正得到维护。(二)蹲下来倾听,呵护幼儿表达的愿望蹲下来的动作很简单,但是,与以往我们成人居高临下地俯视幼儿相比较,却是我们教育观的转变,包含着我们对幼儿的尊重所呈现的下蹲方式也是我们对幼儿话语权的一种肯定态度。当我们选择俯身下蹲、与幼儿的眼睛平视时,我们还应真心流露出“渴望倾听”的神情,让幼儿真切感受到我们愿意倾听,这时他们大多数就会高兴地说出想说的话。与此同时,我们尤其要做到不推搪、不打断、不插话、不逼问,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而面对与教师说话胆怯的幼儿,我们蹲下的同时,不妨拉拉他的小手,或是摸摸他的小脸,亲切地说:“说吧!老师可想听了!”或是说:“说来听听,老师知道你的小嘴巴是要讲好听的了!”让原本说话胆怯或平日不爱说话的幼儿,因受到鼓舞而逐步树立说话的自信心,从而促使言语水平的发展。“蹲下来倾听”是一种能让幼儿体会到来自成人关爱的方式,也是一种成人通往幼儿内心世界的方式。这一方式有利于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也能帮助幼儿点燃语言交往的自信火花。(三)接纳幼儿想法,保护幼儿交流的自信心面对爱提问、爱质疑或言语交流不顺利的幼儿,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对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偶发性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度的回应。对于幼儿的回答,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即使在我们看来是不准确、不完整的答案。而对于意见与教师不一致的幼儿,教师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