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教育与引导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浅谈小学教育的道德品质教育与引导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主观因素,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意识的发展同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前运算的性质,它意味着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与其跟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直接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父母是小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定向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认为,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儿相比,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二、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与引导(一)发展智力,提高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水平。 ,有针对性地施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都可以影响其受教过程。 、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小学生对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是其对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的保证。 ,去体验,去付诸实行。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须为他们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他们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在学校生活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二)丰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人的情感总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消极情感多了就容易引发不良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多了则会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这类事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