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经济论文—吴晓灵谈金融改革.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经济论文—吴晓灵谈金融改革.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1/25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经济论文—吴晓灵谈金融改革.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经济论文—吴晓灵谈金融改革吴晓灵谈金融改革《财经》杂志上一次专访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是在2003年6月。其时的背景是:中国银监会刚刚从央行分立而来,于当年年底启动的此轮暴风骤雨式的国有银行改革山雨欲来。此番再访吴晓灵,则是2006年春节过后。中国的银行业将在2006年底完全履行WTO承诺对外开放的“大限”,业内人士的心理因素陡然迫近。自2003年底启动国有银行改革触发一连串“规定”及“自选”动作,特别是2005年间建行率先上市以后,各方围绕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之议题反复辩难;可以说,此番以银行改革为核心的金融改革之所以不得不然,所面临的挑战与约束几乎已完全厘清;还有特别重要的,“深水区”的位置也已标明。此次接受《财经》杂志专访,吴晓灵选择的话题,包括国有银行战略引资、治理结构,包括“金融安全”,包括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安排,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路径的思考,以及对目前资本市场“跛足”处境的直率建言。这正是一位学养深厚的资深中央银行家,对于“背城借一”的中国金融改革的系统思考。国有银行改革?外资购买价格是否过低,我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让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绝对控股下变得更健康,不会影响金融安全《财经》:让我们从当前最受瞩目的国有银行改革问题谈起。国内外对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虽然持支持与肯定意见的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批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吴晓灵:批评意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认为国有银行股权被廉价出售;另一方面是担心众多境外投资者入股国有商业银行,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威胁。外资购买价格是否过低,我认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理论模型推算出来的资产价格,在实践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发生变化。IPO的价格也会因时机、上市地点等选择的不同而不同,不能说哪一个定价是绝对合理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尽可能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关于金融安全问题,我赞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观点,金融安全是个宏观概念。金融安全从微观上讲是要保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不要因个别机构的经营不善而导致系统性挤兑风险;从宏观上讲是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保持币值和汇率的稳定,不出现剧烈的波动,是一国的宏观调控能力问题。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让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绝对控股下变得更健康,不会影响金融安全。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宏观上把握国民经济的结构均衡,让经济运行机制更具灵活性,让经济运行有更强的适应性,否则会殃及具体金融机构的经营。有部分人提出“金融安全威胁论”,主要是考虑到金融与中国13亿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认为如果金融命脉掌握在外资手中,可能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决策层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多次强调国家不会放弃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再次表明了这个态度。《财经》: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众说纷纭,但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种互利安排。你对此如何理解,吴晓灵:如果不是互利,这项举措就没有实施的基础。目前,已有十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以投资和参股方式与中资银行合作。还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银行正在进行实质性谈判。外资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利用中资银行庞大的网络和资源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还能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对中方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带来很多改革外力,有利于克服中资银行所有者缺位的弊病,强化股东约束;有利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培育市场化运作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中国银行业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和接受外部审计,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总而言之,能促进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财经》:所有者缺位和公司治理不善,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国有银行在这方面是否有其独特之处,引进战略投资者具体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吴晓灵:目前,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中组部等部门,都对国有商业银行行使管理职能,但代表国家出资人的人、财、物管理权却是分散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其资产负责,从财务、人事、公司治理等都会提出相应的权利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们打破旧的管理体制,解决国有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当新的股东要求维护其作为出资人的权利时,目前事实上作为国家出资人代表的汇金公司也要维护国家资产的权利,保护国有出资人的利益。同时,实施股改的国有商业银行为改善公司治理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及专业委员会。机构的设立并不是最重要,关键是要看公司治理的理念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包括这样几点:一是看董事会有没有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银行的重大决策应由董事会做出,经营层即行长主要负责的是日常经营管理。但是以往我们缺乏这种理念,许多本该由所有者决定的事情由经营者做主了,有时还存在经营者侵犯出资人权利的问题。二是看有没有建立起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