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浅析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姓名:游佳  学号:**********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虽然对其含义有很多解释,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将广义的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饮食文化就属于这三个层次中的物质文化。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与饮食相关的俗语谚语以及词语,如“药膳不如食补”、“食色性也”、“脍炙人口”等。而早在汉晋以来,中国的饮食风俗就已经呈现出了南北差异,晋朝张华《博物志》中就有“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的说法。到了宋代,饮食有了明显的地域流派。这些流派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域来区别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区间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人们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不同角度对各地各民族饮食进行了研究。其中地理环境对于饮食文化的影响更是备受关注。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我国丰富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下面我将从食材、饮食习惯、烹饪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其作用方式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人们更加依赖环境,自然条件中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而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理环境之中,多样性也十分明显的被展现出来。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也是丰富多彩。首先在食材的选择上,古来便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尤其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就地取材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居住在深山的人,食材多以山珍野味为主,如云南楚雄的农村地区,每年六七月份是采菌子的时节,菌类不仅多,吃法也多样。居住在海边的人,海鲜菜是特色,江河湖周围,则以河鲜为主。这些是比较大致的一个划分。此外,鉴于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依赖自然环境进行的种植养殖也与之息息相关。在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主要生产水稻和小麦,蔬菜品种繁多,家畜以猪、牛、鸡、鸭为主,淡水鱼的种类也多,进而养殖的也有鲫鱼、鲤鱼一类。而北方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小麦所制面粉成为北方主食。关中水产较少,养殖的猪、牛、羊成为肉食来源。干旱区的肉类比平原地区的肉类肉质更加鲜美少腥味或膻味,瓜果等也比平原地区的糖分更高,质量更好。一般说来相同地域或者地域相邻地区的地理环境相似,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也不排除差异很大的情况,如西藏地区,因为地理坏境独特,交通不便,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饮食文化特点,以糌粑和羊肉为食,酥油茶青稞酒必不可少。林芝一带却因为地处喜马拉雅南坡,气候呈现暖热湿润的特点,能够种植水稻茶树等,植物性食料多余西藏其他地区,因此在饮食上又有不同于西藏普遍饮食的地方。又如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高原所环绕,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受青藏高原阻挡,秦岭巴山冬季又阻挡北方冷空气入侵,这些因素使得四川盆地冬暖春早,降水丰沛,适合农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种植,饮酒和火锅成为特色。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还保留独特民族或区域特色的还有西南一带的云南省,贵州省等。整体而言,在食材的选取上,南方饮食比较细腻,北方饮食比较粗犷,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受到地带性变化的影响。不同地区不仅对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