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佛国仙山-天台山,天台山同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一样同属佛教名山,东晋时代的孙绰在这里留下了瑰富壮丽的《游天台山赋》称其为“盖山岳之神秀”,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欲往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也有行人路”,明天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游天台山,写下《游天台山记》,并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南国山水天台奇,“天台之奇”素与“黄山之秀”并称,清代学者潘耒将天下诸山与天台山作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天台有句俗语“天台山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那么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就是大八景之一的国清景区,其代表景区就是国清寺,创建于隋代,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余年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位出生于尼姑庵并由尼姑带大的皇帝便大兴佛法,隋代仅仅存在28年,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年间浙江天台山诞生了中国佛教第一宗派—天台宗,而国清寺就是“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韩国、朝鲜“天台宗”的祖庭。它是由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提议建造的,智者大师,生于公元538年,公元596年圆寂,是陈隋两帝视为国宝的高僧,公元597年就在智者大师圆寂后的一年,晋王杨广根据他的意愿和设计的图样,命司马王弘在天台山麓和智者大师的高足灌顶、智越等一起建造起来的一所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天台寺”,因久居天台四十的定光禅师结智者大师说过“国家统一以后,有大贵人为你立寺,寺若成,国即清”,据说在国清寺建成后,隋朝出现了开皇盛世,隋炀帝便把天台寺更名为“国清寺”。元世祖时期更名为“国清讲寺”一直沿用至今。国清寺也是文革期间唯一对外开放的寺院,周总理顶住反动势力毅力开放国清寺,当时主要考虑和日本加强民间交流,因为国清寺是汉化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当然也是日本、韩国、朝鲜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每年会有大量的僧人到这里朝拜。同时天台被认为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儒、道、释三教在天台得以和谐发展;现在请大家往前看,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牌坊,牌坊既不能居家住人、遮风避雨,又不能供佛祭神,祈求福祉,并无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千百年来人天台人民对它钟爱有加,尤全县的牌坊数也数不清,那么我们这个国清景区的牌坊是为了表达天台人民对佛教天台宗的信仰。牌坊的中间我们可以看见“和以致祥”几个大字,它的意思是“和谐相处可以带来祥瑞”。国清寺建于597年,到了唐会昌(唐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5年时的灭佛运动即公元845年,敕废国清寺,大中五年(851)年重建;宋朝对佛教采取保存政策,景德二年宋真宗时(1005)年赏金万两重修殿宇,后毁于战火,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修复,建筑极为壮观,与齐州灵岩(山东济南)、润州栖霞(江苏南京)、荆州玉泉(湖北当阳)寺并称“天下四绝”;“文革”初期寺宇文物破坏严重,1973年周总理下令全面修复国清寺,先后建了梅亭、经幢、观音殿等,日本和韩国天台宗信徒还在寺内新建“中日天台宗祖师显彰碑”和“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全寺建筑依山就势缓缓升高,,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周围着五座山峰,分别是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双涧回澜,山环水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古之中,可见寺址的选择是很有一番深意的。五峰环绕、双涧回澜这个景观给这个寺庙园林增加了许多的神奇色彩,其实这些风水学说其实就是一个地方选址的要素。比如说国清寺南面是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假设南面也是一座高山的话,那么国清寺就没有充足的光照了。如果西北两个方向没有高山的依靠,那么冬天来自北方的西北奉就会长期直入,这样的话国清寺就会很冷。因此国清寺也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一处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在寺院门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现在看到的七佛塔是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旧佛塔毁于文革初期,历史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新七佛塔和旧佛塔最大区别在造型上,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镂空。在七佛塔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行禅师墓”。这只是一行的衣冠冢,一行唐代著名高僧,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人,不仅在佛学方面成一家之言,在天文学方面也做出巨大贡献,制定《太衍历》,世界上最早测出子午线长度,据说一行在编写《太衍历》过程中,碰到一些计算难题,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求教,喜欢上这里的山水,便想死后安葬在这里,所以就有了他的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亭子被称为寒拾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国清寺的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