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对农信社经济案件的调研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农信社经济案件的调研思考.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9/11/2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农信社经济案件的调研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农信社经济案件的调研思考对农信社经济案件的调研思考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营形势迅猛发展,各项业务大幅增加,有力的支持了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给农村信用社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一定的损失。因此,搞清楚经济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对提高信用社声誉,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和遏制案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就这些问题,结合某县联社系统近十年查处的几起案件,谈点粗浅的认识。一、经济案件的特点从某县联社系统内近十年发生的几起案件特点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㈠基层信用社中层领导作案占比相当高,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从近几年联社协助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了七起经济案件中,12名涉案人员,其中6名信用社主任。占总作案人数的50%。如:原辖内20xx年发生的挪用储户资金案件中的李某某;20xx年发生的挪用信贷资金案件中的李某某;20xx发生的违规发放贷款案件中的戴某某;20xx发生的违规经营案件中的靳某某;20xx年发生的违规发放贷款案件中的屠某某、1999年发生的违规发放贷款案件中的陈某。都是在基层信用社主任这个工作岗位上实施的犯罪行为,这类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违规经营,非法放款,涉案金额较大,20xx年发生的挪用储户资金案件中的李某某挪用储户资金涉案金额达461万元;20xx发生的违规经营案件中的靳某某违规经营涉案金额2086万元。最终结果给信用社催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作案者本人也受到了法律制裁。㈡非法放款、资金侵占案件尤为突出这两种性质的案件,分别占炎案总数的67%和33%,查处的七起案件,涉及非法放款、违规经营四起,涉及资金侵占三起,50万元以上的大案都有发生。㈢涉案人员年轻化、青年职工作案多。从近十年的时间内,查处的四起案件,12名涉案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职工占全部涉案人员的100%,其中35岁以下的9人,年龄最小的33岁,这些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业务比较熟悉,工作年限都在十年以上。其作案特征手段都比较简单,不计后果。㈣信贷、会计、储蓄岗位是大案要案易发部位,具体分析案件发案部位,首先应是信贷业务,其次就是会计、储蓄岗位。这充分说明,主任、信贷员、经办柜员这些人员直接接触信贷、会计、储蓄业务、掌握信贷、结算大权和直接办理储蓄业务,有采取违规放款,违规办理结算,恶意偷支客户存款等作案手段,非法放贷和实施资金侵占的便利条件。三、案发原因从涉案人员的动机、手段及作案部位分析案发原因有:⑴涉案人员政治素质低下,放松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观扭曲,法制、制度观念淡簿,随心所欲,不受约束,铤而走险,讲哥们义气,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而将信用社利益、法制、制度置于脑后,导致犯罪。⑵内部管理偏松,有章不循,违章不纠,单位领导带头破坏制度,下属人员听之任之,姑息迁就,和平共处,为违法犯罪作案提供可乘之机,为案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靳东民放款、搞帐外经营,内部有关人员是清楚,但就是不制止,不举报,最后酿成大案。相关人员也受到责任追究,教训沉痛。所以说,几乎无一案件不是先从违章开始的。诚然,农村信用社系统具有点多、面广、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的客观因素,但从全辖各社之间发案不平衡和特殊性上看,取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人这个主观因素,决定于员工素质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