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司法制度论文】略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司法制度论文】略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doc

上传人:sssmppp 2019/12/1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司法制度论文】略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摘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但早在先秦吋期的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中就有明确的反映,木文探讨了该政策的历史渊源并对该思想做了详尽的分析。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历史渊源一、引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顾名思义,“宽''即宽大、轻缓「严'是指严厉。宽严和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适度,宽严冇据,宽严互补,实现宽与严的有机统-。这一政策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背景卜•的产物,以被害人利益保护为核心、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双方保护的刑事和解制度,扩人酌定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加快轻微刑事案件办案节奏,在追究刑事法律责任时注重区别对待,被越来越多的各级检察院、法院运用在司法实践屮。探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法制思想和法律制度中就有明确的反映。这一刑事政策是対我国古代“刑罚世轻世重”、“徳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和当代国外“轻轻重重”刑事政策的合理因索的吸收和借鉴。如孔了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就反映了宽严和济的刑事处罚原则冇着浓厚的儒家思想渊源。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核心是区別对待,也就是适度宽容轻处小恶以感化轻案犯,依法从严惩罚大恶以震慑重案犯。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制中具有明确的來历。二、屮国古代法制关于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以及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关于“过失”的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起源很早。据《周礼•秋官•司刺》的记载谓:“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群臣,再刺F1讯群吏,三刺F1讯万民。壹宥F1不识,再宥FI过失,三宥F1遗忘。壹赦F1幼弱,再赦F1老旄,三赦曰蠢愚。以此三法求民情,断民中,而施上服下服Z罪,然后刑杀。”在西周时期,奴隶主对于适用刑罚要考虑“故''和“失”的思想,这也表明“三宥”制度屮确立的重罚故意犯,轻罚非故意犯的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在西周时期得到进-步确立。而且,事实上也为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所继承。“过失”,《说文解字》谓:“失,纵也。”《广雅•释诂》三注:“过,误也。”郑玄对此注释为:“过失,若举刃欲斩而轶中人者。”郑玄虽对此并无进一步解释,但在《周礼•地官•调人》对“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的注釋屮说:“过,无木意也。”表明不是出于木意而杀伤人的,是过失。晋代律学家张斐在《律注表》中列举了20多种法律概念,其中指出:“其知而犯Z,谓Z故,意以为然谓Z失……无变斩击谓Z贼,不意误犯谓Z过失"。这里张斐将“失吗“故”相对,将“不意误犯,谓Z过卅与“无变斩击,谓Z贼”并列,表明“失”与“过失”应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失啲含义屮明显包括现代意义上“事实错贽的内容。但对于“过失”郑玄和张斐都突出了强调“无本意”、“不意”,表明“过失”是主观上不具冇犯罪的意图,是因没冇认识到结果而犯罪的。《唐律》是我国古代刑法的集大成者,其《名例律》中虽并没有规定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专条,但在具体罪中多有规定。在《唐律》中,非故意犯罪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法典趋于严整化,有关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错课的规定,人体上已与“过失”的心态有所区别。例如,《名例律》:“本应重而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