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第五讲 中国仙话 讲课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五讲 中国仙话 讲课提纲.doc

上传人:j14y88 2019/1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五讲 中国仙话 讲课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仙话讲课提纲中国仙话中国仙话是以描写求仙活动和仙人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体现了早期中国人的终极人生理想。中国仙话晚出于神话,但是和神话有密切的关连。仙话最初以神话为母体和土壤发展起来的。神仙思想的核心以世俗式解脱为途径,以长生不死、快乐自由为宗旨中国仙话和神话的区别首先,从产生来看。神话是原始人类在知识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自然和自身的现象做出的解释。而仙话则是人类走出原始的蒙昧时代后,为实现自身的终极理想而做出的种种幻想和假设。其次,从审美趋向来看,神话一般只具有审美和继承一部分历史的功能。而仙话则是十分功利的,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成仙,以达到永恒的生命和快乐。这是与神话的一个极大的区别。仙话产生的原因是觉醒——内在驱力,神仙方士——主体力量,正是这三个方面为中国仙话之诞生铺平了道路。中国仙话的生存土壤人的“悲剧意识”的存在第一是由时间的局限产生的“死亡恐惧——生命的毁灭感”。第二是由空间的局限产生“尘世束缚——生命的不自由感”对于解脱和超越以上的两大悲剧而达到“永恒”于“自由”的不息追求,成为了人类在漫长的精神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中心课题。也正是出于对这两个悲剧的回避与挣脱,中国仙话才有了自己生存的土壤。神仙信仰的核心神仙信仰的核心意义主要是透过神仙“不死”之特质来表达的。“不死”之说基于灵魂不灭观念,源自人类抗拒死亡的心理,是人类企图摆脱“向死而生”的恐惧而虚构的一种可能性。自古以来,在一般思想意识中,“寿”之修短都是最受关切的在神仙信仰的话语体系中,所谓“神仙”乃是能够超越死亡、实现生命永驻之“人”。随着“神仙”这一特质的逐渐显露,其队伍构成经历了从“神灵”到“神仙”、从“特选”精英到一般信众的历史过程。“神”,指拥有超自然力的神灵。最初的“神”多是山川自然之神,是上古初民自然崇拜的产物。在先秦人的意识中,这些神灵大多呈半人半兽形态,这在《山海经》中有比较集中的记述。它们当然与后来的“神仙”相去甚远。但是随着神仙之说的流行,一些古老的神灵渐渐褪去怪异色彩而“人化”,成为神仙行列中的显赫人物。中国古代先民的独特信仰从源于原始宗教的“灵魂不灭”,从形骸销解而灵魂飞升,到先秦时期人们对灵肉合一、肉身“不死”的追求,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超越死亡的独特信仰,这就是神仙信仰。个体肉身“不死”的愿望乃是神仙信仰最深层的心理基础。后来的本土宗教——道教以神仙信仰作为中心教义,以度人成仙为号召,肉身“不死”依然是其核心宗旨。仙话与神话的渊源关系做为从神话母体发育而来的仙话,其审美理想的核心是长生不死与自由飞行。因此,神话中与此相通或相近的那部分内容最容易向仙话演变。在我国最早的神话典籍《山海经》中,就有不少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药等长生不死以及“羽民国”等升天飞行的记载,这些都是可为仙话利用与改造的绝佳题材。三神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从战国中期的齐威王开始,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入海求仙活动。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的大规模求仙活动,和神仙思想不断传播的刺激下,三神山传说终于发展成为中国仙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