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春市区规划与“轨交”“高架”建设的完美结合摘要:本文阐述了长春市区规划是在极具特色的《国都建设规划》基础上完成,长春市政府通过“轨交”“高架”工程建设,解决目前长春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并且实现了长春市区规划与“轨交”“高架”建设的完美结合。关键词:“轨交”、“高架”、森林城市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长春市区规划是在极具特色的《国都建设规划》基础上完成,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完善现有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目前长春市交通拥堵问题,长春市政府于2000年5月开始投入“轻轨”工程建设。目前长春市轻轨已全面贯通投入运营,。长春市建委于2011年7月17日召开“两横两纵”井字型“高架”快速路系统新闻发布会,2011年7月底前,快速路开工,工期为5年。未来长春市在已完成的“轨交”和目前在建“高架”快速路,将使城市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城市的扩容,长春各方向的主要道路尽情延伸,二环、三环、城市交通骨架日益拉大,四环线已全面贯通。一、解读极具特色的长春《国都建设规划》关于长春《国都建设规划》一直被业界广为关注并加以研究。它在整体布局上、新老城区结合上、道路广场架构上、公园水系的利用上、未来发展空间上等诸多方面形成具有独立特色。1、特色一《国都建设规划》合理的城市道路框架和功能定位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广场设置方面,先是定位几个大型广场并确定它周边的功能定位。大同广场(现人民广场)设计直径300米,作为经济中心;安民广场(现新民广场)设计直径244米,作为政治中心;新京南站广场(现西解放立交桥处)作为交通中心;南岭广场(现体育学院占地)作为体育文化中心,力求使重要的建筑物适当分散配置,构成城市的主次中心。在道路布局上,以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为南北轴、兴仁大路(现解放大路)为东西轴,辅之以主要的干线道路,将上述广场有机结合。各道路尽可能直角交叉,在斜向道路上(特别是现工农大路以南部分),将整个城区的方向随路布向,也照顾了东北气候特点的面向西南、更多采光的要求。而在道路的细节设计上,规划分为干线(20~60米)、支线(10~18米)、辅助线(4~8米)等三种制式。在干线和支线道路上,均为人车分离,即10米以上的马路均设人行道,而26米以上的干线路,更是用绿化隔离带区分了快慢车道。尤其是顺天大街(现新民大街),路宽60米,其中间有16米宽的“散步道”,这种散步道的设计是非常有特色的,即分隔了车流,在车流量继续增加时,保证了道路的可调整空间。2、特色二《国都建设规划》水系的合理利用当时长春自火车站往南,有五条水系都是自西向东流向伊通河。就是现在的胜利公园水系、杏花村和牡丹园水系汇集后的儿童公园水系、朝阳公园及动植物园水系、南湖水系。利用的比较合理就是因为实行了城市排水管道的雨、污分流。将雨水管道与公园水系的建设相结合,在适当的地方挖土填坝,形成人工湖,即可作为雨水的调整池,也是城市供水的临时水源地,同时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亲水公园。这种设计,在当初是世界上少见的,而日本根本就没有。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长春诞生了不少人工的湖面。最大的就是南湖公园(当时始称黄龙公园),当时在安民大路(现工农大路)一侧建了一个宽15米,高10米的大坝,形成了一个湖面面积近百公顷的人工湖。另外大同公园(现儿童公园)、白山公园(现仅剩杏花村部分,原一直连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