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1
文档名称:

大学语文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49KB   页数:2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大学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君。好 2019/12/3 文件大小:3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语文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教案开课学期: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教学课()教材名称:大学语文教研室: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孙颖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教务处制班号上课日期节次上课时数累计时数教学地点1教材章节:绪论目的、要求:1、介绍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开设意义。2、介绍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讲解方法。重点、难点:1、课程的内容安排使用设备及教具:序号复问内容学生姓名复问成绩123班号上课日期节次上课时数累计时数教学地点1教材章节:第一章先哲垂范目的、要求:1、中西神话的比较。2、通过精讲《诗经•蒹葭》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3、通过精讲《楚辞•渔父》介绍楚辞和屈原的相关知识。4、通过精讲《论语•先进》、《孟子•梁惠王下》、《礼记•大学》和《庄子•秋水》等篇目来引导学生领略中国轴心时代的灿烂文化。重点、难点:1、对《蒹葭》企慕情境的理解。2、对《渔父》中不同价值观的理解。3、中国轴心时代文化的主要成就。使用设备及教具:序号复问内容学生姓名复问成绩123绪论【计划课时】1学时一、大学语文面临的困境:教材不统一,教法不理想。大学语文这门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截至目前,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有数百种之多,“各自为战”的状况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值得注意的是,每种教材都力图创新突破窠臼,希望编出自己的特色,但常常为创新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各自为战的混乱情况,导致了选文的生僻和杂乱无章。大学语文于是走向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手中的这本大学语文教程只是一种参考,我们只是有选择性的选讲其中的某一些篇章,并且它们只是向外扩展的基点。在教法上,大学语文由于难以摆脱中学语文的惯性,仍然是篇、章、字、词、句的简单重复,所以常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把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的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文化意识层面来操作,通过具体篇章的讲解来使大家形象化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二、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大学语文应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读大学和上中学相比,并不是“进一个门出一个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尤其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认为,大学语文对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至少能够丰富他的人生世界,甚至能够产生两种自豪感,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豪:至少自己除了会专业课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个人素质是很全面的。所以,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是另辟一条新路引起他们的兴趣,对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有个概观和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求知、成长的黄金阶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与个性品格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并趋于稳定。在当今这种开放多元而又变幻迅疾的时代条件下,建立一种具有包容性、普世性的人文情怀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语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品味百态人生的绝好材料,而且以其选文所关涉到的诸多大家、大师级人物为学生矗立起一座座人格丰碑。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并无一个能确定的目标,它的成效是潜在的,旨在提高学生理解文学的能力。有人认为,言语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人不能自发地拥有自身的言语,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使他从对鲜活的文学语言的领悟中消解既成话语的桎梏,从而触发主体对话语的觉醒和自觉。法国新小说带包作家罗布——格里耶说:“不是因为了解了这个世界我才写小说,而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世界我才写小说”。所以写作是探索,阅读也是探索,探索世界,探索自我。加强文学阅读本质上就是塑造人,使生命个体与自己的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历史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进而在技术世界之外发现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活世界,领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义务与责任。就个体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就社会来说,读书的人多了,社会就不会礼乐崩坏。(比较大学语文3)最后我们可以用说白璧德的一段话来总结语文对人文品性的养成机制,他说:“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种人性的典范。换句话说,一个人应当具有一种他所尊重的人文标准,从中帮助他区分自己或他人身上,什么事创新的,什么又是畸形和反常的。对于这种经典博雅的人文标准,只有少数人可能会通过哲学的洞见获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人却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认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