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众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摘要:大众文化在网络等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体的教育策略。关键词:大众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 引言高校是一个易于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环境,高校学子处在特定的年龄和心智状态中,愿意接触新生事物,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所以这i群体也深深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良性影响与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政人员有必要考察和跟踪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发扬大众文化的优势,降低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二、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大众文化的内涵分析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运作,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一是流行性,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流行风;二是消遣性,满足了人们对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娱乐需求;三是盈利性,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四是渗透性,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思想。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首先是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屮,高校的课堂是教育的主流,有着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勃发,这种主流位置渐渐变得边缘化。大众文化使高校学生不再崇拜传统的英雄,反而在恶搞和嘲讽中获得了恶作剧的快感。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十分世俗的,也能够符合大部分人对于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内容内稀释了,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再聚焦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而是对感官娱乐更加感兴趣。其次是减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为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冲淡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甚至干扰了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大众文化只关心世俗牛活,其时尚特征和流行引领功能均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说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是具有挑战性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和口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其渗透性显然超过了口前的思政教育。在各类传播方式并存的状态下,小人物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第三是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大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感官化属性,文化的承载物就是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牛活和娱乐,人们不必进行深入的思考便能够沉浸其中。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逐渐放弃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别。由于大众文化偏于感性,大学生沉浸在其中极易进行模仿,逐渐将一些不良观念内化在自身的认知。随着大众文化的H益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失范和迷失。三、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1•更新教育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在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实效性差的问题,所以不能用老一套“主体一一客体”思维模式去应对新常态的到来。应该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的“服务”思维,认清新常态,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应该恪守高等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知识的传授和做人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须要素。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为本、徳育为先”作为高校的教育理念,能够最终使学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