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探析.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6/1/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探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问题探析【摘要】中国信托业艰难曲折中发展起来,经历30多年风雨依然问题重重。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案再次将刚性兑付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信托业潜规则问题引发热议。本文分析了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合理性及其未来走向。【关键词】兑付危机刚性兑付金融监管2014年中国信托违约第一案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兑付危机,历时40天终于落下帷幕,投资者最终选择保本损息规避风险。其实,从2012年开始信托兑付问题就逐渐显露,兑付危机时有发生,但是每次都以“刚性兑付”收场。此次,被寄予厚望的中诚信托依然遵守了游戏潜规则,刚性兑付似乎成了信托的“紧箍咒”。所谓“刚性兑付”从字面就可理解,就是信托公司保证信托计划到期时分配给投资者本金及一定的收益,如发生兑付危机信托公司自行承担。事实上,我国并没有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必须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的一个不成文规定。而现在,这个不成文规定已被判定为信托业发展的“毒瘤”。刚性兑付该何去何从?我认为目前盛行的对刚性兑付的批判之词过于夸张,或者说并没有从我国信托业发展实际考虑这个问题。1978年我国信托业恢复发展之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信托一开始就不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模式施行,行业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早已埋下根源。在我国信托业发展短短30年间,就已经经历了六次大整顿,从2007年开始才步入正轨。面对金融业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成员,适当的成长期是必要的,否则只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在短期内,刚性兑付对于信托来说是必要的。首先,信托行业发展。我们已经提到,我国信托从发展之初就存在诸多问题,然而信托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如今信托业已经超越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产业支柱,这种井喷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在30多年的发展中,信托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多种多样的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甚至于刚刚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这些金融产品或多或少都有保证收益率的特点。但是这些类信托产品却处于不同的监管标准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托产品想要吸引投资者打开市场,选择刚性兑付保护声誉有其合理性。与此同时,信托公司选择遵守“潜规则”,并不代表行业风险会越积越大。兜底行为是代价极大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护身符。信托公司在压力之下依然会履行义务,竭尽所能保护信托计划,保护受益人利益。重压之下的信托业未来能寻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未可知。其次,信托产品投资者。信托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加之投资者整体素质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专业知识、风险承受能力、客观认识都比较弱。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强投资者教育似乎才是根本之道,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到底有多长没有确切的答案。就算是理性的投资者面对“收益”这样敏感的主题估计也会失去理性。对投资者来说,收益才是王道。如果信托计划真的按规章办事,让投资者自担风险,信托投资群体必然陷入混乱失去信心,而今后信托产品的市场命运必然大受影响。最后,金融监管机构。三十年6次大整顿,监管机构对信托业监管从未放松过。每一次整顿信托业都面临重新定位难题,信托30年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刚性兑付这个不成为规定可以理解为金融监管层给信托业的优惠政策,只有在这个规则之下信托才能在短期内顺利发展。否则,我国信托业在2007年才步入正轨、2012年又开始频繁陷入兑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