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doc.doc

格式:doc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doc.doc

上传人:sdhdjhty 2016/1/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摘要:高启是元明之际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近体诗既有诗体模拟的自觉追求,更是对自我情感的真实抒写,呈现出其优秀诗人的特征。高启既不同于传统的讲究教化的儒家诗人,也不同于只知苦吟而追究诗歌工巧技艺的诗人,他是一位将诗体模拟与情感抒写紧密结合的真正的专业诗人。关键词:近体诗;诗体模拟;情感抒写作者简介:左东岭,男,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诗歌史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资助项目(2011年度)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5-0123-07前人论及高启的诗歌创作,大都从其与传统诗歌的关系立论,最具代表性者自然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概括:“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浓缛丽之****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1](P1472)这是就高启的诗歌总体而言,但无疑是包含了近体诗的。按照赵翼的说法,高启的诸种近体诗之体貌是不尽相同的,比如五律脱胎于汉魏六朝及初盛唐,七律则参以中唐,而七绝并及晚唐。这种判断显然符合四库提要的看法,而且其思路也是从其模仿对象着眼,或者说是着眼于高启诗歌与文学传统之关系。但是有一点却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即四库提要同时还说过“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这是一句分量很重的判断,也是对高启诗歌创作特征的真正有得之言。元代人写诗,具有很强的拟古倾向,往往通过各种诗体、主题、体貌及技巧的模仿来展现自我的才能与诗艺。他们写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反映生活或抒发自我情感,而是为写诗而写诗,诗歌的写作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展现自我才气的途径。当然,唐人写诗也有这样的目的,尤其是晚唐的孟郊、贾岛等苦吟诗人,其对诗艺的追求远比对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要。而且就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对情感思想的表达与诗歌艺术技巧的探索始终是相伴而行的,一个作家只要在任何一方面取得成就,都会在诗歌史上留下不朽的声名。但是,模拟的技艺能否成为一个诗人的业绩,是一个至今不能获得定论的话题。高启作为元明之际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前人往往更看重其拟古的才气和体貌的多样,却常常有意无意忽视了其自我情感的抒发和对于当时生活的深广反映,本文即通过对其近体诗的分析来探讨其诗歌技巧的追求与思想情感的抒写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诗歌创作的成就。从高启近体诗创作的总体情况看,他的确有刻意追求体貌多样性的倾向。他在《缶鸣集序》说:古人之于诗,不专意而为之也。《国风》之作,发于性情之不能已,岂以为务哉?后世始有名家者,一事于此而不他,疲殚心神,搜刮物象,以求工于言语之间,有所得意,则歌吟蹈舞,举世之可乐者不足以易之,深嗜笃好,虽以之取祸,身罹困逐而不忍废,谓之惑非欤?余不幸而少有是好,含毫伸牍,吟声咿咿不绝于口吻,或视为废事而丧志,然独念才疏力薄,既进不能有为于当时,退不能服勤于畎亩,与其嗜世之末利,汲汲者争骛于形势之途,顾独事此,岂不亦少愈哉?遂为之不置。且时虽多事,而以无用得安于闲,故日与幽人逸士唱和于山巅水涯以遂其所好;虽其工未敢与昔之名家者比,然自得之乐,虽善辩者未能知其有异否也?[2](P906)高启在此将“不专意”作诗的古人与“求工于言语之间”的“名家”作出了明确的区分,而将自己也明确归于“有是好”的名家行列。因此,说高启的模拟古人具有与时人相近的展示才学目的应该是近于实际的。但是,展示才艺并非高启的唯一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高启众多不同体貌的近体诗,是其不同时期、不同心情、不同内容的真实表现。有人曾将高启诗歌的内容归纳为自述、讽刺、咏史、题画、咏物、咏怀、田园、赠答、纪游等九类[3](P140),则其近体诗除去纪事性的自述类内容外,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型,因而也就表现出种种不同的风貌。其五律沉郁悲壮者如《和友人过采石》、《哭周记室》、《答陈校书客怀》、《送谢恭》等,清新自然者如《何隐君小墅》、《屏居》、《邻家桃花》、《西园闲兴二首》等。现各举一首以见一斑:南风薰燕麦,送子怅如何!迢递戎车役,凄凉横笛歌。天笼平野迥,山绕古关多。莫笑书生怯,能当曳落河。(《送杨从事从军》)[2](P477-478)幽事向谁夸?孤吟对晚沙。浣衣江月动,系艇岸垂花。行蚁如知路,归凫自识家。一尊茅屋底,随意答春华。(《郊墅杂赋十六首》其三)[2](P523)前一首无论抒情还是写景,均有慷慨雄浑的格调,王夫之曾评该诗说:“季迪工于取景,乃或巧密太至,不觉入贾岛去。‘天笼平野迥’,不入贾矣,气象风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