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热电经济指标释义与计算热电厂输出的热能和电能与其消耗的能量(燃料总消耗量×燃料单位热值)之比,表示热电厂所耗燃料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可称为热电厂总热效率)。对于凝汽火电厂,汽轮机排出的已作过功的蒸汽热量完全变成了废热,虽然整个动力装置的发电量很大,便无供热的成份,故热电比为零。对背压式供热机组,其排汽热量全部被利用,可以得到很高的热电比。对于抽汽式供热机组,因抽汽量是可调节的,可随外界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当抽汽量最大时,凝汽流量很小,只用来维持低压缸的温度不过分升高,并不能使低压缸发出有效功来,此时机组有很高的热效率,其热电比接近于背压机。当外界无热负荷、抽汽量为零,相当于一台凝汽机组,其热电比也为零。因而用热电比和热电厂总效率来考核热电厂的是合理的、全面的、科学的。,不供热就不能叫热电厂,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供多少热才能叫热电厂应有个界限,文件应提出不同容量供热机组应达到的热电比。热电比=有效热能产出/有效电能产出=Q/E=(各供热机组年供汽量×供汽的热焓×1000)/(各供热机组年供电量×3600)=(G×I×1000)/(N×3600)上式中;G——供热机组年抽汽(排汽)量扣除厂用汽量的对外商业供汽量。当热电厂有一台背压机,一台双抽机时G=G1十C2十C3-gG1、G2、C3为各机组不同参数的抽汽(排汽)量t/ag为热电厂的自用汽量t/(排汽)热焓千焦/公斤I1、I2、I3为各机组不同参数抽汽(排汽)热焓i为对外商业供汽的热焓KJ/kg有效热能产出Q=(G1I2十G2I2十G3I3—gi)1000KJ/aN——=N1十N2十N3-nN1、N2、=(N1十N2十N3—n)3600热电比=[(G1I1+G2I2+G3I3-gi)×1000]/[(N1+N2+N3-n)×3600]%=(有效热能产出十有效电能产出)/(燃料总消耗量×燃料单位热值)=[(G×Ix1000)十3600N]/(T×1000×q)%上述中:T—热电厂全年供电与供热总燃料耗量tq—燃料平均应用基低位发热量KJ/kg其余同前。%,%,文件确定热电厂的总热效率为年平均不低于45%,均高于上述数值、规定是严格的。,曾请三个设计单位、两个制造厂进行了计算,后来在编制“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过程中,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于1999年11月联合发出“请协助进行热电厂调查的函”要求一些热电厂依据1998年实际运行情况,按220号文规定,计算热电比和总热效率。上述有关计算资料和实际测算资料与实际调研情况请见附件4。,规定年平均热电比大于100%。这是因为目前多数地方热电厂均属此范围,以热电为名实为凝汽小火电的机组多属此类。用较高的热电比和总热效率控制促其根据实际的热负荷进行热电联产是合适的。对于单机容量5万千瓦至20万千瓦以下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大于50%。这是因为此类机组,多为专供工业用汽或工业与民用热负荷兼供的大中型热电厂。此类热电厂技术力量较强,管理较好,多数厂均依据热负荷的变化,实现热电联产,同时当地电力部门均较重视这类热电厂,监督其按国家的能源政策和环保要求,进行安全与经济的运行。对于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热电机组在采暖期其热电比应大于50%。此类抽汽凝汽两用热电机组,均安装在大型中心城市,以实现大面积的城市集中供热。采暖期间,实现热电联产对外供热,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总热效率很高。在非采暖期则凝汽发电,也能保持较高的热效率,但其热电比为零,经核算,该型机组采暖期有较多的热负荷,如C145/N200,在采暖期热负荷在50%左右,全年的热电比也可达45%,但如果几台机组轮流供热,则全厂的全年热电比将达不到要求,例如石景山热电厂。故本文件规定此类机组在采暖期应满足上述要求。《汽电共生系统推广办法》对合格汽电共生系统曾做如下规定:有效热能产出比率不低于25%,总热效率不低于50%。台湾提出的有效热能产出比率为:有效热能产出/(有效热能产出+有效电能产出)。台湾提出不低于25%,在其文件中指出:此条系指“专业处理废异物者之汽电共生系统,得在受前项规定之限制”。我们对综合利用的热电厂已有专门文件(国发(1996)36号),故本文件按不同类型机组提出的热电比是合适的。美国的热电联产燃料主要为天然气和油,其热电装置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