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7史氏蟾蜍的骨骼系统研究*刘颖1,陆宇燕1,李丕鹏1,徐齐艳2(,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34;,辽宁沈阳110042)摘要:为了了解史氏蟾蜍骨骼系统的形态特点及史氏蟾蜍种组与一般蟾蜍种组的差别,本研究运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对史氏蟾蜍的骨骼系统做了较全面地观察研究,包括头骨、脊柱和前后肢带骨;并对各块形状、位置以及与邻近骨块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从整体看,头宽大于头长。各部分骨骼特征:肩带弧胸型,无肩胸骨,正胸骨为一片扁宽软骨,无分叉,也无缺刻;椎体前凹型;鼻间软骨小;犁骨小且无犁骨齿;舌器细长无前突;无鼓膜,无耳柱骨。关键词:骨骼系统;形态;史氏蟾蜍;中华大蟾蜍*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0276)、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厅科研项目、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通讯作者:李丕鹏,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学、保护与繁育;E-mail:******@.两栖类的骨骼形态及其结构特征在其分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亚目、科等高级单元的分类中是重要的依据[1],而且在组建新的分类单元时,对某些种群分类地位的确认上,骨骼特征也是不可缺少的佐证[2],是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重要形态学指标[3-6]。关于无尾两栖类的骨骼形态特征,学界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4-12]。中国国内关于骨骼系统的研究包括秦岭雨蛙Hylatsinlingesis[13]、中华大蟾蜍Bofugargarizans[14]、粗皮蛙Ranarugosa[2]、泽蛙Ranalimnocharis[15]、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16]、三种姬蛙(Microhylaornata、)[17]以及中国10种林蛙和2种趾沟蛙[18]等有报道。蟾蜍是中国一类重要的野生动物资源,现知3属18种,其中蟾蜍属分为4个种组,共15种[19]。史氏蟾蜍Bufostejnegeri隶属于蟾蜍属史氏蟾蜍种组,间断性的分布于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某些区域,属于濒危物种。对其生活史等了解甚少[19-20]。为了探讨环渤海区域两栖动物的演化及渤海形成对物种分化的影响,本实验室对史氏蟾蜍等的蝌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研究[21]。本文对史氏蟾蜍骨骼系统的形态结构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丰富有关史氏蟾蜍的生物学资料,并为研究中国及环渤海区域蟾蜍属物种的系统发育提供参考资料。(雌性:SYNU07040055;雄性:SYNU07060290、SYNU07120640、SYNU08060341、SYNU07050102、SYNU08070355、SYNU07050099、SYNU07050101),采于辽宁省庄河县。[22]、陈彬和王跃招[23]介绍的方法。在整体照相后,剥离相关骨块,描述、利用Links数显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用Leica体视显微镜照相。(见图1)由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构成,中轴骨可区分为头骨及脊柱骨,而附肢骨也可区分为带骨(包括肩带骨及腰带骨)和肢骨(包括上肢骨及下肢骨)。(craniaum)和咽骨(skeletonviscerale)。颅骨位于咽骨的背方,由鼻骨、蝶筛骨、额顶骨、前耳骨、外枕骨、副蝶骨、犁骨等构成,其内的颅腔对位于其中的脑起到保护作用;咽骨包括上、下颌弓,舌器和喉头软骨四部分。上颌弓包括:前颌骨、上颌骨、方轭骨、鳞骨、翼骨、方软骨、腭骨;下颌弓包括米柯尔氏软骨、隅骨、齿骨、颐骨。现将个骨块特征分述如下:(osnasale)一对,左右对称的不规则梯形硬骨片,鼻骨前缘略呈“S”形。位于额顶骨和蝶筛骨的前方,构成鼻腔的背壁,与腭骨共同构成眼眶的前缘却不与腭骨相触。二鼻骨彼此分开,与周围各骨块均借结缔组织和软骨相附着。近体中线处平直,末端钝细。两鼻骨内端并不相接,。(hmoidale)位于颅骨前端,与额顶骨前端相重叠,位于鼻骨的腹面。为一方形的管状骨,但前后结构不同,前端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大圆孔,后端与副蝶骨及额顶骨相连,背面后缘有一缺刻呈圆弧形,中间略向后方突起。为颅腔一部分,其构成眼眶的内侧壁和前壁。(osfrontoparietale)一对并列的长骨片,位于外枕骨的前方、头骨背中线的两侧,构成颅腔背壁。背面观前、后两端基本等宽,在前耳骨处为此骨的最宽处,其外缘微向外凸。前端较为平齐,遮盖在蝶筛骨的后端背部,后端呈内长外短的斜边,外侧部还略向左右扩展,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