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莫让形象宣传沦为形象“自黑”————————————————————————————————作者:————————————————————————————————日期: 莫让形象宣传沦为形象“自黑”-新闻学莫让形象宣传沦为形象“自黑” 马雪健徐睿含5月27日,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方发布了新版官方宣传片。有网友发现,从创意细节到表现元素,该片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有高度相似之处,由此引发了“抄袭门”的舆情涟漪。近年来,宣传片已经成为各领域必不可少的形象名片,而随着宣传片社会热度的不断增涨,与之相关的舆情也纷至沓来。担负着形象宣传重任的宣传片,一旦跌入网络舆情漩涡,便会陷入“全民找茬”的尴尬境地,若涉事单位不能很好的进行掌控,形象宣传极易沦为形象“自黑”。一、“宣传片”怎就成了舆论“口水墙”。从众多宣传片播放后的舆论反馈分析,吐槽照搬照抄的评论占多数。不同类型的宣传片在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偶尔会吸收并借鉴其他成熟作品。因此,在创作思路、内容结构、呈现形式上偶尔出现“撞车”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然而,网民也是最挑剔的观众,在现实中累积的不满情绪,使他们急于寻找发泄出口,而这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现象为他们提供了议题。“复旦抄袭门”舆情的发酵,主要是网民揪住中国顶尖大学竟也出现此类剽窃现象,由此批判现实教育的窘境。。令人过目不忘的宣传片才算是成功的,然而,一味放低品味,甚至是以低俗的方式取悦受众,无疑是哗众取宠。从多起引发舆情动荡的“宣传片事件”中我们发现,宣传片竟具备了娱乐话题设置的功能。曾经让网民啼笑皆非的“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等城市宣传标语,也是宣传片中刻意追求“印象分”的通病。如果单从舆情应对环节来看,哗众取宠的背后,体现了涉事地区或单位舆情意识的淡薄。。宣传片的制作费用问题,往往是引发重大舆情的敏感点,特别是随着反腐成为舆论场的固定议题后,宣传片也成了网民的反腐利器。二、“宣传片”引发“全民找茬”。网络时代,突发的舆情事件往往会激起网民的猎奇心理,造成网民对争议性事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网民的这种猎奇心理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舆情事件真相的被还原,推动了舆情事件态势的持续发酵。此外,网络的便利为网民的探求提供了有利条件,网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想要的信息以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凤凰古城曾因“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的宣传语引发网民热议,究其原因,是宣传语中的“艳遇”一词激起了网民内心深处的猎奇心理。。网络狂欢中,围观的网民通常都抱有一种娱乐恶搞的心态,对特定的舆情事件也表现出娱乐化解读的倾向。近年来,为树立城市形象,各城市纷纷推出了城市口号、宣传片。网民以此为乐,评出“十大雷人标语”。其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等城市宣传标语因存歧义被网友纷纷调侃转载。“复旦抄袭门”曝出后,全民调侃“复旦大学”为“复制大学”。同样的,内蒙古满洲里市法院一幅“向日葵前后对比图”的宣传画被网友戏称为“内涵图”;毕节市12个垃圾箱上被喷上了“严禁人畜人内,违者责任自负”标语,网友更是直呼“雷死人不偿命”。。舆情事件发生后,网友迅速围攻后挑刺、找茬的现象渐成风气。此次“复旦抄袭门”便再次上演了一场“大家来找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