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史
绪论
##木构件承重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代表。木构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
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构架建筑的分类:(1)穿斗式建筑:用穿枋将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在柱头搭接檩条,将一榀榀的房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房架。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材料少,柱子密集,只适用室内空间较小的建筑。(2)抬梁式建筑:柱子上搭粱,在梁端搁置檩条,再在梁上支撑短柱,短柱上再搭短梁,如此层叠,梁总数3-5根。特点:抬梁式木构架,用材料较大,柱子少,采用跨度较大的梁,能满足有较大室内空间的建筑。
##斗拱是中国古典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斗拱的发展状况: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虽然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基本特征已经形成,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2)唐:斗拱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的样式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然比较简单。(3)宋:斗拱发展到宋代被认为是已经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与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4)明清:元起斗拱的尺度渐变小,明清时斗拱的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经有了差别。斗拱的结构技能减弱,装饰作用增强。
##斗拱因位置的不同,因而名字不同作用也不相同:(1)柱头科(柱头铺作),位于檐柱之上,是承托屋面重量的主体。(2)平身科(补间铺作),位于两柱子之间的额枋上,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3)角科(转角铺作),位于角柱之上,支承角梁和屋角。
##斗拱的构件:(1)斗:拱与昂支座上的垫块;(2)拱:位于坐斗内或跳上的短横木;(3)昂:斜向的悬臂梁,作用与拱类似。
##中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间:相邻两榀房架之间的空间。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其他: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中国古典建筑常以群体组合见常,特别擅长利用院落的组合手法,以达到各类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精神目标。院落式有房屋、走廊、围墙组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空间。
:(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围墙围合;(2)在住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常称为“廊院”;(3)在住房前东西两侧各键一座厢房,前设院门和院墙,称为“三合院”,若在前院再建倒座,则称为“四合院”。
:沿一条轴线纵向不知一系列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使人们在经过这些院落和建筑后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拜,或肃穆。
对于一座大型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形成三至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基本单位仍然是院落。
 
第一章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三~五节封建社会建筑
##:(1)汉: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生产力发展促进建筑生产的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特点:。。,虽然形式很不统一,但是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而承托向外挑出的屋檐。
(2)三国、晋、南北朝:由于佛教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就是佛塔、佛寺、石窟。
:(1)隋唐: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特点:,规划严整。。,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成熟,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
(2)宋:两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是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潮。特点:。,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