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9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一中国近年来大学校园的建造状况,从设计方案及完成状况看,皆显示出惊人的趋同性。这固然是由于许多校园的设计方案大都出自某一或者某几个规划设计集团之手,但隐藏在其后的根本原因却在于当代人对大学校园持有统一的理解和划一的功能要求。大学被视为功用化的“对象”,被建造成一个整齐分明的空间,也即一个全然功能化的空间。因其全然功能化、技术化,所以它又是一个密不透风的无“空”的空间。当代大学校园是无“空”的空间,首先在于它没有“山水”。传统书院依山傍水,得山水之精神,亦得仁智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国立艺术院初建之时,并无专门校舍,以一个银元租来白堤上的罗苑作为校址,学子与湖山日夕相伴,得以体味自然之意,从而凝聚、生发出国立艺专绵延伸展的活的历史和心迹。这也是蔡元培先生将国立艺术院设于杭州的立意所在。而在今天,“自然”已然被排除出大学校园之外,成为文明教化的“他者”。当然,要拥有一山一水,在今日大学而言何其奢侈,我们今天既不能也不必如传统书院那般寻觅山川幽胜之地——种种名山胜境早已沉沦于旅游业制造的景观文化之中。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趣灵。当代大学校园是无“空”的空间,还在于它的工具理性。在现代人的日常理解中,大学一方面是一个知识共同体,它用一种半工业的模式,通过各科系的劳动分工构建起“知识全体”;另一方面,大学又是教化众人的学校,通过各系科将“知识全体”分解为学科单元加以传播与讲授,是再生产式的教育平台。对于知识的再生产与工具主义,对于专门化教育与博雅通识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众多讨论,此处不谈。我希望提醒的是:即使是“博雅教育”与“通人教育”,也依然未能摆脱功能化的空间规划与意义架构。专业化、工具化只是技术化的外在表现,其要害与基础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对于世界的对象化。这种对象化在思想家海德格尔看来也同时意味着“人成为主体”和“世界成为图像”。现代大学的理念与贡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确立了一个人本主义的立场与知识体系,这个立场与知识体系维系着一系列“观点”。此一观点、彼一观点皆是由一点而观,是由人之立场将世界把握为图像的“世界观”(Weltbild在日常德语中是“世界观”或者“宇宙观”,海德格尔用“世界图像化”表达人的表象活动把世界把握为“图像”)。我所说的“望境”之由来却并非如此。“望境”是所望之境、望中之境,也是由望而得境,是望自身的意境。观山水的意义在于追摹而畅神,这是一种特殊的望境。宗炳在《画山水序》(我国最早的山水画论)中所说的“含道暎物,澄怀味象”乃是“与天道精神相往来”的相亲相近之感通冥契。这种感通冥契所引发的心物交感是一种欣欣然而愉悦的领受。少文所说的“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cōng),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yí),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的“畅神”,皆来自于面对山水时所生发的神思。这便是圣人之“游”与味象之“乐”。今天,在自然山川离我们远去的时代,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那门、窗、廊是一个个变化着的镜框,那墙、檐、屋、宇也皆可成为人与自然相安的界面。二。望境是自然之境,也是心境。望境是由望而得境,通过人与山水之间望境是“心境”的相即相望,它铸造出人与自然共在的界域。这是人在自然中的栖息与安居——并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