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悲情诗性与复调对话.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悲情诗性与复调对话.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2/10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悲情诗性与复调对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悲情诗性与复调对话【内容提要】巴拉丁斯基的著名哲理短诗《秋天》,通过多重主体的复调对话烘托出人类精神与物质之间巨大的冲突与永恒的痛苦,其诗意表达通过对完整主体的割裂与不断重新拼接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情绪基调,表达出俄罗斯文学中特有的悲情诗性。然而,这种悲观思想也许并不是无可救赎的,对巴拉丁斯基诗歌的解读不能忽略复调对话的循环轮回与重生特征,《秋天》也许正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充满痛苦而又隐藏着希望的解读方式。作为一位“写给未来”的诗人,也许正是到了对巴拉丁斯基进行重新解读的时代。【关键词】巴拉丁斯基/《秋天》/复调对话作为普希金的同时代人,19世纪俄罗斯诗人叶甫盖尼•阿勃拉莫维奇•巴拉丁斯基(1800—1844)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倾向曾经遭到人们的质疑。同时代的俄罗斯批评家别林斯基虽然认为:“在与普希金同时出现的诗人中,巴拉丁斯基无疑占有首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他却断言:“他的作品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很优美,却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思想斗争的不坚定大大损害了巴拉丁斯基的天分,使他写不出一部价值重大的文学作品。”?在许多批评家的认知中,巴拉丁斯基是一个悲观的抒情诗人,其思想基调是消极的。如在解读巴拉丁斯基的著名哲理短诗《秋天》时,萨普琴科就这样写道:“巴拉丁斯基的秋天形象是开放的。虽然意识到宇宙的和谐,人们却感受不到未来复兴的希望,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只感到悲观的孤独与惘然的空虚。”?《秋天》是《黄昏》组诗中的一首哲理自白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然界的风景转换成人类的内心世界,赋予其丰富的时代意义:在自然界的秋天背后诗人所要描写的是人类的秋天——绝望的时代。对凋零的大自然的忧伤的描写带有悲剧色彩,而在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上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幻灭感和走投无路感。诗歌的主题可以用圣经的预言来加以总结:“夏天结束了,丰收的季节来临了,但我们没有得救。”就此而言,要说《秋天》表现了诗人的悲观思想并不为过。然而,《秋天》的基调并不是单一的,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诗意与思想张力,绝不仅仅来自于以秋天的景象来描绘内心世界的单一象征体系,而且还来自于多种声音的复调对话,值得我们加以细致分析,作出新的读解。一、多重的声部对话在巴赫金的语言哲学中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他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语言科学中的社会学方法基本问题》中强调了语言的个人与社会双重属性,并把“对话”与“独白”区分开来。巴赫金的对话强调,他者的存在构成自我意识,在构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行为是确定对他者意识的关系,这是对话理论的基础。“语言不是死物,它是总在运动着、变化着的对话交际的语境。它从来不满足于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声音。语言的生命,在于由这人之口转到那人之口,由这一语境转到另一语境,由此一社会集团转到彼一社会集团,由这一代人转到下一代人。”?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提出了“复调对话”的概念:“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个人的意志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志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秋天》一共有16诗节,以十行诗节写成。诗人赋予诗歌独特的形式,采用五音部抑扬格与四音部抑扬格相混合,即5a4B5a4B5c4D5c4D5e5e,由此这一诗节的开头与结尾都为阳性韵,即重音在末音节上。特别是在结尾的两行诗节里,采用了成对的阳性韵,获得了长音节体的统一。据我们所知,《秋天》里所采用的长音节体在巴拉丁斯基之前的俄罗斯诗歌中还未用过,可视为诗人的独创。这是诗人对俄罗斯诗学独特的贡献。除了独有的音韵之美外,《秋天》中的对话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抒情主体与“他”和“你”之间的对比和互动。全诗16节中,前5节的对话对象是“他”,而后11节的对象是“你”。“他”主要指代农夫的形象,而“你”则指代人的形象。在《秋天》中,这两个主体虽然有着相似的境遇,但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第6诗节以转折词“而”开始,指出了人与农夫根本上的对立。从广义上来说,人与农夫事实上处于相同的境地。因此诗人在描写人的处境时,采用了描写农夫日常生活时使用的词汇。但是相同的词汇现在获得了别样的或者双重的含义:人是人生田地的耕耘者,他耕耘的那片土地,不仅使人联想到他所能得到的具体的回报,也使人联想到他未决的命运。同样,“生活的犁沟”,即人的活动领域,使人联想到具体的农夫犁地的沟。这一诗节中最后一个形象的类似也是显而易见的:诗人把人看作播种“思想的种子”,迎接人生的收成。最后,人与农夫处境的相似还在于,他们都曾满怀希望地期待“未来的奖赏”。但相似也仅在于此。农夫的希望实现了,人却并非如此。诗人不得不以充满抱怨的感叹词“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