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苏联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联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2/1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联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联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摘要: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关键词:苏联;俄罗斯;俄侨历史中图分类号:K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3-0075-03如果把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政治活动家被迫流亡国外包括在内的话,俄国人移居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到彼得一世时代又有宗教人士因政见不同而出走国外。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劳动移民迅速增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后,政治移民潮水般涌向国外,总数200万左右(一说为116万)。1920―1925年间在国外的俄国人约有1000万。远东的俄国侨民大多数在中国,据各种估算,1922年有25万―50万人。在中国的俄侨主要分布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地带,只有约3万人居住在上海等地(1923年)。俄国侨民史很早便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但在苏联时期这项研究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而这方面的史料,包括侨民的回忆录、档案材料,则处于档案馆的特藏中,密而不宣。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出版的俄侨史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对俄国人移居国外的行为持指责态度,一味强调俄国侨民的消极方面。在这些著作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是“***的”、“白色的”侨民。对侨民所做的一切,主要给予指责性的评价,这必然影响到对俄侨的客观评价。这样的著作有:《社会革命党:从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到***》(莫斯科,1975)、《俄国***保皇党的覆灭》(莫斯科,1977)、《国外俄国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思想的崩溃》(加里宁格勒,1977)、《白色侨民思想政治的崩溃和国内***的覆灭(1921―1924)》(列宁格勒,1978)等。《白色侨民的垂死挣扎》(莫斯科,1987)是这时期大部头的总结性著作。这部书的主要优点在于认真研究了侨民中各种思想政治派别的演化,失去祖国的人的精神和历史命运等问题,此前的著作很少涉及这些问题。书中阐述了在中国的俄侨的社会政治活动,指出了侨民军队的领导者和参加者的名字,其中最重要的是季捷里赫斯将军、霍尔瓦特将军、哥萨克首领谢苗诺夫。尽管这一时期的著作多有片面性,但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观点、经过考证的史实和有意义的数字材料。应该肯定,这些著作为俄侨史研究做出了贡献。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某些著作中提及俄侨妇女的活动,尽管材料很少,但毕竟开了系统研究侨民妇女专史的先河。例如:《在异国他乡的蒿草》(莫斯科,1987)、《国外俄国***的覆灭》(加里宁格勒,1977)等著作中,研究了侨民的民族构成、性别、年龄、社会成分,以数字材料证明俄罗斯族占侨民大多数(,)、20―,、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