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日本国战后至今的经济发展概况
——读书读报笔记
□青近军
目录
(一)国体保留的利弊
(二)实现经济的复兴(1946—1955)
(三)走向经济自立之路(1955—1960)
(四)经济的高速增长(1961—1973年)
(五)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0)
(六)贸易立国与对外投资时期(1981—1990年)
(七)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萧条的十来年(1991—2001)
(八)当前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
———————————————————————————————————————
(一)国体保留的利弊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
9日,苏联红军即越境进入中国东北,与日军开战。
同日,美国向长崎投了第二颗原子弹。
当天,日本政府在天皇皇宫地下室举行了一整天的会议,最后,在内阁与军部中的主和派与主战派仍争执不一时,44岁的裕仁天皇裁决:在本土决战准备不足,决定接受美、中、英三个盟国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
10日,日本政府通过广播电台与中立国,将天皇的决定通知盟国。
随后,盟国方面表示:可以考虑保留日本国体的天皇制。
14日,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次确认其“圣断”,并于当夜录制了天皇宣布的《终战诏书》。
15日,通过广播电台,天皇亲自宣布的《终战诏书》,向包括日本国民在内的全世界广播了。
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到停靠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了《投降文书》。
这样,中洋战争,日本便以“终战”形式,向盟国予以投降,正式结束了战争。
9月15日美国陆军上将、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率其有43万兵力的盟军总司令部正式进驻东京,开始了对日本的时达六年多的占领。直至,1952年2月28日,美、日两条约》生效,美军才宣布对日本战领的结束,其在日本的美军由“占领军”身份,改为“驻日美军”。
日本投降后的政局,有一些其他战败国家并没有的特点:
第一,日本国家的最高元首—天皇,并未因国家战败而沦为俘虏、战犯,相反,仍还作为日本国家与人民整体的代表,地位仍居所有的日本人之上。
第二,日本的政权机构,即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也仍然在予以有效运转。
美国占领军对日本的占领统治,不是以直接的军管方式,而是通过有效运转的日本政府,去实现其意志。而且,这个接受美国占领军旨意行事的政府体制,也不是打烂后重新组建的,而仍是原有日本政府体制方式。
8月17日,在天皇宣布“终战”投降后两天,日本新一届内阁成立(东久迩为首相),开始进行“终占”事务处理。东久迩完成“终战”事务后辞职,其后,币原内阁上台(1945·10·9—1946·4·22),接手处理国务,至1946年5月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党内阁即吉田茂内阁成立。
第三,国家的各项民主化程序在占领军的大力推进与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
其中,主要有允许政党能自由成立,开创了日本的政党政治新局面。因此,当时新成立的政党如同林立,1946年4月战后举行的第一次议员大选,竞选政党就多达 363 个。
其次,是制定并通过了《工会法》,让日本工人拥有了自由组织权、团体交涉权与罢工权,使55%以上的工人自由参加了各种工会组织,从而在劳资关系处理与国家事务中,工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获得了发言与干预能力。
同时,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由政府向地主有偿征购其超过自耕地标准的多余土地,再转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则可以在长达30年内,再慢慢分期向政府偿还这笔购地款。这样,91%以上的日本农民,在瞬间便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战后的日本,由于美国占领当局没有取消天皇制,没有打断日本的国体,也允许日本政府国家机器(除军队全部解散外),在接受占领军指令的前提下,继续予以运转。因而,运用天皇的影响与日本政府的运转,不仅保证了美军在开进日本本土时,能无伤亡的顺利实行全国占领,对解散日本“皇军”、整肃20万对战争负有责任的政府官员、并全部开除其公职的工作,也都进行得很为顺利,同时盟国事先准备在战后日本,要进行的各项以推进民主的政治改革活动与战争罪行审判工作,更是能基本得以有序顺利的开展进行。
日本国则由于得以保有国体,天皇制也予以适当保留,所以,使其民心仍有所依附,不致发生战后的无政府状态或敌对状态。同时,由于仍有政府在有效地运转管理国家,使整个国家在战后进行的恢复与发展经济、文化与开拓发展民主政治的活动,都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因而,避免了混乱曲折,保证了效率。
但是,保留日本国体,对日本曾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