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民间气功推拿法.pptx

格式:pptx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间气功推拿法.pptx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间气功推拿法.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气功推拿是指气功与推拿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它要求术者有一定的气功能力,并掌握有效的练功方法。气功推拿范围广泛,对一些常见病、机能性疾病与器质性疾病均有一定的效果。如内科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糖尿病、肝炎、肾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外科之颈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软组织损伤与劳损、关节扭伤、脉管炎、末梢神经炎、乳腺增生、甲亢、髌骨软化;妇科之痛经、白带、月经不调、盆腔炎;神经科之偏瘫、截瘫、小儿脑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操作方法2常用练功方法气功练功因地区不同、流派不同,其方法也有异,但常用者有以下几种。易筋经参见气功疗法之内容。周天功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以求意到气到。站位或卧位均可。呼气一口,将肛门一缩一提,同时小腹内收后贴;吸气时,意念丹田之气注入会阴,经长强,过命门,闯夹脊,上行玉枕,达百会,目微下视,意念引百会之气下行膻中,吞津一口引气归入丹田。待丹田气热后,升气走胸从手三阴导引达手指、掌面。然后从手三阳循臂上头顶由百会循吞咽归入丹田。3自然功(松静功)站位或坐位,宁心定志,面带微笑,全身放松,意守肚脐,静坐10分钟。初用腹式呼吸,稍后采用自然呼吸,意念引起内气上升,由胸达手,再由手循头后上顶下肚脐。待脐内气热后,可意引丹田之气入手、掌而发外气,然后回头顶归入丹田。太极功缓慢运行太极拳招式,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呼吸自然,舌舔上腭,鼻息调匀,步法一稳一松,手式指端迎去,意念引气发暗力,收回意归引气入丹田。动中有静,静中生动,意念丹田,引气上行手、掌,而自发外气。手掌有热感传导,然后以静收式,回归丹田。4掌心功站式或坐位,全身松静,自然呼吸,意守丹田,然后提升,意守掌心劳宫穴,五指尖端微微有暗力生发,掌心烫热外气发出,可作怀中抱月式、托天降雪、腾龙伏虎(左右摆动,伸前屈后)式。意引气于掌心,手指自然发生暗力,掌心热感气流传出。以静内收功力,气循经回归丹田。气功推拿手法点穴法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点在穴位上,从指尖向穴位中发气。待患者穴位出现热、胀、麻等感觉为度,如无感觉则点1~3分钟即可。5用手指点在穴位上,如欲行补法从指尖发气,透入穴位后,顺着经脉走向向下传导。如欲行泻法,从指尖发气,透入穴位后逆着经脉的走向向上传导。推经法将气发于掌上或鱼际处,用掌沿经推行,在推移过程中指尖要保持发气。并使之感到温热之感导经而行。悬推法手掌悬于患者肢体上方,离体表、穴位约距3~15cm,或隔衣发气,并向手足方向推移。患者有气热感传入渗透皮肤。吸法手掌悬离患部3~15cm,发气透入患部,意念与患部病邪合住,向外移动手掌,意在吸出6病邪,吸出之后,用意念将吸入自己手掌中的病邪顺手指向外排出。补气法手掌按于病变脏、腑之体表部位,向该脏、腑中发气以补脏、腑之虚损。擦络法用手掌迅速擦揉一定部位,使患者顿感络脉透热入里,然后贴于患处发气,即感热流渗入经脉、骨骼。掌振法用手掌贴于患部,气发于掌,然后手腕作微微振颤传热入里。提抖法双手分别拿提患者脘腹部,进行左右扭动抖颤,反复多次,然后用手掌贴于脐中,手7掌发气传入里,同时嘱患者意守丹田。自循法患者将双手分别贴在双足掌心或双掌对贴,并意守所贴掌、足心,医者推行于相应的经脉,以助患者自循导通内气。对引法患者与一健康人对面静坐,各分别用一手掌或足掌对贴,医者双手同时分别拿住两人的另一只手,通过点按经穴,使经穴传导感同时在两人身上产生,嘱两人意守掌或足掌对贴处,至相互有热感导入为止。主治病症近视点百会、风池、风府穴。用双食指或中指点8睛明,发气向内直透约3~6cm。用双食指点两丝竹空,发气向内透入3~6cm。用双食指点承泣穴,发气向内透入3~6cm。点穴各3~5分钟,以患者感觉深部有胀、热感为度。最后用拇指点住天目穴,发出内气之后,向左右平行散开成横线状,再向内透。鼻病用双拇指点迎香穴,发气保持数10秒钟。用拇指点在印堂穴上,沿患者两鼻孔发出内气。用拇指或中指点双风池穴,发气透入穴中。高血压9点头维、上星、百会、风池穴。用一只手扶住患者头后部,另一手的四指按于前额部,用推经法沿头皮推至后发际下方。推时由头侧开始,渐次移至头的中线部位,如此反复3~5次。再用另一手推头部另一侧。面瘫用拇指点健侧听宫穴处,并沿直线捋到人中穴,停留数秒钟;用拇指点于健侧听会穴处,并沿直线捋至地仓穴,停留数秒钟;用拇指点于健侧耳后乳突下方,沿直线捋至承浆穴,停留数秒钟;用拇指点于人中穴,沿直线捋至患侧听宫处,停留数秒钟;用拇指点于患侧地仓穴,沿直线捋10至患侧听会处,停留数秒钟;用拇指点于承浆穴,沿直线捋至患侧耳后乳突下方,停留数秒钟,反复操作3~5遍。然后用拇指点于承浆穴,发气向患侧轻移;用拇指点于地仓穴,发气向患侧轻移;用拇指点于四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