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探析.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探析.doc

上传人:pppccc8 2019/12/14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探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偃师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探析偃师二里头贵族墓中大型绿松石器应为人面蛇身之神烛龙,该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标准的人面蛇身像之实物。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该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确认为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器巨头蜷尾,形体曲伏有致,色彩绚丽。,中部最宽处为4厘米。头部为扁圆形,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鼻端为绿松石。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在随后对该器的研究中,多把其称之为"绿松石龙形器”、“龙形器”或直接称之为"龙”,并由此认为龙是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然笔者认为,在对该器的命名和考释上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故此抛砖引玉,请教于方家。该绿松石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鹘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器首在胸前偏右,尾部于腿骨之左。绿松石片原本粘贴或镶嵌在某种有机物上,但其所依托的物体早已腐朽,仅在局部范围内发现有少量的白色灰痕。距绿松石器尾部下端近4厘米处清理出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器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似有断续的红色漆痕相连,据有关专家推测,该物与绿松石器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原应为一体。纵观全器,其形体曲伏蜷尾,为蛇形;头部有眉、眼、口鼻(口鼻应为一体),整个轮廓乃为人面且已被准确、清晰地勾勒出来。这种形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贴切的表述——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人面蛇身的形象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量存在,《山海经》《淮南子》《史记》《天中记》《玄中记》《文选》《神异经》等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人面蛇身之神也有很多:烛龙、女蝎、伏羲、共工、贰负神等。笔者认为,偃师二里头大型绿松石器应为人面蛇身之神,且该神应为烛龙,试简单剖析如下:烛龙是我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神,其主宰昼夜、变换四季、掌控风雨气候、照亮九阴,《山海经》中对其记载云”':钟山之神,明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手慢,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小寝,小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与烛阴应为一物,郭璞注烛阴云:“烛龙也,是烛九阴,因名云”。在古代典籍中,除《山海经》外,烛龙的神话传说也见于《楚辞》《淮南子》等文献中。《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天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委羽,北方名山也。一日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该绿松石器发现于二里头二期的墓葬中,二里头二期文化为夏代文化之遗存。夏代时人们的居住条件还主要为半地穴式、窑洞式及少量地面建筑等几种形式。《论语》中记载:“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j血。”“似乎在夏代之初,因致力于疏导天下洪水与兴修农田水利,故对君王宫室之营建无暇注意。当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