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汇编]“唯识无境”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汇编]“唯识无境”初探.doc

上传人:zhufutaobao 2019/12/15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汇编]“唯识无境”初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汇编]“唯识无境”初探法音2001年第9期(总第205期)第26页--------------------------------------------------------------------------------“唯识无境”初探徐湘霖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在唯识论者看来,认识对象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不能规定为自在之物。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人心识所显现的影相而已,这是因为心识具有识变功能,能变现一切境(对象)。心识所显现的境相只是外在客观对象物的一种相似之境,而非实在之境。其所显现的似境,皆为诸识所缘,是认识之相分。这样,依于人的认识正确与否,而有了种种不同的认识境界。我们的认识为什么会发生颠倒错误,是因为有迷妄分别,这是思维之过,而非境相之过。正是在这个认识论的意义上,唯识学提出“唯识无境”的命题,目的在于达到“转识成智”的理想境界。对于“唯识无境”之说,印度各大论师各持意见,加之翻译时对原典语义的理解差异,各派理论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和分歧。本文在这里所探讨的,不涉及唯识各宗派思想的争论,也不去分别其理论的优劣高下,只是在“一乘法”的唯识学基础上谈一点个人的浅见,以见教于诸大德与方家。“唯识无境”:但有内识,无诸外境佛教一般都认为,我人所称的人生、宇宙,即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存在,基本上是在“五蕴”上建立起来的。由识——受、想、行、识中的识蕴,建立了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由色与受、想、行三蕴建立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主观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所认识的对象,互相关涉对待,而有所谓人生、宇宙万象。然而,唯识学论者却认为不论是主观能认识的识体,还是客观所认识的对象,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解深密经》:“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然则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相显现。”[1]《厚严经》颂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2]这些经论都提到了外境的表象(识所缘),其实都是心识本身所显现的(唯识所现),皆视心为主体世界之所依,这就是唯识理论的根据。从语源上看,梵文vijn~a^na为有认识机能的意思,代表人认识对象的主体。玄奘译为“识”,有时译为“了别”。一切我法的外境相,都是由识自体(内识)即vijn~a^na所变现的影像,也就是说,一切客体的存在,都只是识显现的表象(vijn~apti)而已。所以,vijn~apti是“识”之用,而Vijn~a^na则是“识”之体。从体用不二的观待道理来看,我们所认识的对象(内容),仅止于自己的心识所呈现出来的表象,本来无境,因有能认识境的功能,所以就有与之相待的被认识的境相。假使有能认识的主体,而无被认识的对象,其能认识的主体也就不会存在。诸识之生,自带被认识的对象以为所缘,这种被认识的对象,似外实境而实非外境。所以,“唯识无境”是指无识外之实境,并不是没有内识自变之似境。“没有外境,并不是否定的完全没有,不过是没有实体,而不离识的假有罢了。”[3]这里所说的无外境,也包括遣除执著有实体的内识在内。这更进一层说明,“唯识无境”是同时双遣对“境”和对“识”的执著的。不可知的外在世界对我人而言,是非实在的存在,只是在遍计所执的执见下,以为是“对象”和“主体”。其实,站在依他起的立场看,主体(Vijn~a^na)和客体(vijn~apti),能取(gra^haka)和所取(gra^hya),都只是识自身在了别活动时不断地“种现熏生”显现出来的“幻差别相”而已,因为“识”就是二无我理的圆成实和如梦幻泡影的依他起。《辩中边论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4]正好说明了境不可得,识亦不可分别执著而得的道理。这就是“唯识无境”的本义。识之变境与缘境玄奘把“识”译为“了别”义时,梵文即是vijn~aptivis!ayasya,vis!aya是境的意思。识与境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境由识变,二是识能缘境。在唯识思想中,“识”最大的特色是它的识变功能(vijn~a^naparina^ma),由此成立“一切唯识”及“唯识无境”的认知理论。所谓识变,不仅是认识能力(Vijn~a^na),也不仅是能了别(Vijn~apti),而且它还变现境——认识对象(vijn~a^ptivis!ayasya)。八识心王及心所,都能变似见分(svabha^sa,识作为自身的显现)、相分(artha^bha^sa,识作为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