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精彩]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之比拟.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彩]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之比拟.doc

上传人:dongmengguoji 2019/12/15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彩]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之比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彩]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之比拟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之比较摘要:三分损益法和五度相生律分别作为中、西方的“乐制之祖”,在生律方法、生律原理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同时又各有其特点。本文从新的视角将两种律制进行对比,突破了以前相关论文将对比束缚在对律制本身进行对比的范围,以期加深人们对两种律制的认识和对中西方音乐文化迅速融合的理解。关键字:三分损益法五度相生律比较影响与以往学术界经常把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相混淆的情况相比,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重视区分此两种律制。学者们或是发表论文,或是通过相关书籍来阐述两者的异同,此研究课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沈知白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音乐史纲要》中,曾从以弦(管)定律、生律法两方面对此两律进行比较、赵宋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也曾指出两者的不同、陈应时先生在其论文集《中国乐律学探微》一书中也曾用较少笔墨谈到两者的异同、罗天全《论〈管子〉的三分损益法》()、郭小利的《三分损益律与五度相生律两者关系之辨析》()、刘勇的《三分损益与五度相生之差异》、心裁国乐谱交流网站(作者不详)发表的《五度律与三分损益法辩异》等相关论文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两种律制进行比较。在为此番景象深感欣慰的同时,笔者亦感到些须遗憾,因为笔者通过学****发现相关论文的写作中存在有以下不足:对两种律制的阐述不够全面,对两者的比较仅限于律制本身;篇幅短小,问题探讨不够深入;论点不足、结论欠妥;缺乏实践精神,没有将此研究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没有提出此研究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全面的研究此课题,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一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要将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进行比较,首先我们应对此两种律制相关情况交代清楚。(一)三分损益律在进入正文之前,笔者就已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在以往将三分损益法与五度相生律进行比较的部分论文,将三分损益法局限在《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但据笔者所知,在古代相关文献中,并非只有《管子?地员篇》中记载有三分损益法,秦吕不韦学派的《吕氏春秋?音律篇》、汉刘安的《淮南鸿烈》、司马迁的《史记律书》及后代的《律历志》中对三分损益法均有记载。因此笔者认为,将三分损益法的阐述只局限在《管子?地员篇》中,会对读者造成误解;其次,《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只记录了前五律的生律次序和律数,由于笔者在下面将论述到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的问题,这样就不会把读者带入误区:三分损益法只生到前五律,怎么会有十二律呢,,这在大部分史料书籍中均有记载,因此并不难以回答。三分损益法最早见载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这部著作中。此外,秦吕不韦学派的《吕氏春秋?音律篇》中的记载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汉以后各朝各代的《律历制》中也大都记有此种生律法。三分损益法采用数学方法计算各律管长之比例。我国古代定音,采用十二支长短不同的律管,其音高亦不相同。三分损益就是将一根律管所发的音定为母音,然后将律管减短三分之一(损一)或增长三分之一(益一),分别求得母音上方五度音与下方四度音,先益后损亦可。通过改变管长,求的不同的音高,管短音高,反之亦然。《管子?地员篇》中明确的记载了五正声的音高与律数,因此可以断定其生律次序为先损后益,具体生律过程与结果详见图一。《吕氏春秋?音律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已经生至十二律,但由于其生律次序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亦没有相对应各音音高的律数,因此其生律次序为“先损后益”还是“先益后损”在国内乐律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持先损后益观点的学者主要有王光祈、黄翔鹏、谷杰等,持相反观点的有陈应时、罗科昀等。因此问题与本论文写作干系不大,故笔者在此不在多加赘述。因为三分损益法无论“先损后益”还是“先益后损”,其生律要素都离不开2:3、4:3这两个管长比例。《吕氏春秋?音律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已由《管子?地员说》中记载的五正声生全十二律。为了方便与五度相生律进行比较,笔者以黄钟律为起始律,假定其生律次序为先损后益生全十二律。天行健2008-08-3012:《管子?地员篇》,因此,探正这种生律法的发明年代与人物应从这部著作开始。有关《管子?地员篇》的作者,以前的观点有两种:一是认为其作者为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管仲;一是根据当时著书的风气认为该著作应为集体创作而非个人所为。从《吕氏春秋慎大览》中记载的一则有关管仲利用歌唱使自己逃生的故事来看,管仲是一位造诣非浅的音乐家,具有发明三分损益律的音乐素质;其次,河南舞阳骨笛的出土表明早在春秋时期以前的音乐实践中就有使用五声、六声、七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