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农学基因.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农学基因.doc

上传人:rjmy2261 2016/1/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农学基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转基因专家应该学一点农学知识在一次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座谈会上,我发言说如果能培育出一个“增产基因”,那才叫高水平呢!一位转基因专家马上回答:能!他说: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产量高出6%,减少农药施用量60%。在进一步请教下他解释说,节省的农药费用即水稻增产的数量。转基因专家给我解疑并证实了我的调研结论:现在所谓的转基因作物并无“增产作用”。“参照物”。以张启发先生培育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为例:张先生称:“Bt汕优63可提高8%的产量,可以保证粮食安全”,甚至“解决全球人的饥饿问题”。有点太“神话”转基因了。某一作物是否增产要有一个“参照品种”。张先生则是给“汕优63”转进去一个抗虫基因,命名为“Bt汕优63”,再与原来的品种“汕优63”自身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即使增产(节省农药)也没有什么意义。今天我国实行的品种审定制度,即审定一个新品种,要经历三年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要比“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增产5%以上才能通过审定。按《种子法》规定,转过基因的“Bt汕优63”,必须再经过三年比较区试,并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安委会”只是一个技术鉴定机构,它可以作“安全性评价”,但无权决定推广这个转基因品种,不能违反《种子法》。2.“Bt汕优63”原本是“借鸡下蛋”。再说“汕优63”这个水稻品种,它原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谢华安育种团队1981年用明恢63与珍汕97A组配育成的。明恢63是用IR30与圭630采用“恢×恢”杂交方式,通过基因重组、累加恢复基因获得的强恢复基因型的新恢复系。“汕优63”品种具有抗稻瘟病强、产量优势大的特点,1984年开始推广,在南方不同生态地区供作早稻、中稻、晚稻种植,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张启发先生仅仅是采用转基因技术给这个“退役”多年的品种中的明恢63恢复系,用基因枪“转入”一个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更名为“华恢1号”,这样“汕优63”组合就被重新命名为“Bt汕优63”了。张先生没有经过常规稻或杂交稻最基本的选育程序,这怎么能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呢?我曾询问一位转基因专家,为什么不进行自主创新,而要把Bt基因转入别人已经育成的品种呢?他说这叫“资源”,可以“资源共享”。我却觉得这是“借鸡下蛋”,或是“侵犯产权”,而且也不可能与20年后今天新培育的杂交稻品种比较产量,差远了。?水稻生产上经常发生的病虫害何止一种,最常见的就有十好几种,比如水稻虫害有稻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苞虫、纵卷叶虫等,水稻病害就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发生种类和轻重不同。因为水稻分早稻、中稻、晚稻,还分籼稻和粳稻,对水稻品种的地区性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抗螟虫的“Bt汕优63”仅只限于某一个生态地区种植,种植面积有限。如果当年螟虫发生轻微或者不发生,而其他病虫害大发生时,是否同样还要给这个抗虫水稻进行药物防治?“增产基因”才叫高水平。严格意义上说,今天科学家还没有培育出一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增产基因”,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等。以应用广泛的杂交玉米为例:自从上个世纪杂交优势理论应用于杂交玉米,全世界玉米产量成倍增长。科学家研究发现,近百年来玉米的“杂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