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汇总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除了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外,还基于人体组织结构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密度和厚度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达到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即产生了对比,在荧光屏或X线片商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自然对比:根据密度的高低,人体组织可概括为骨骼、软组织(包括液体)、脂肪以及存在于人体的气体四类。这种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异称为自然对比。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造影剂),使之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X线设备: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以及检查床等部件。对比剂分类:①高密度对比剂:钡剂和碘剂,②低密度对比剂:气体。X线诊断步骤:①分析判断X线照片质量。②按顺序全面系统观察。③对异常X线影像进行观察。④结合临床资料确立X线判断。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围绕人体具有一定厚度的检查部位旋转,进行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在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体素:假定将选定层面分成一定数目、体积相同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称之为体素。数字矩阵:吸收系数反应各体素的物质密度,再排列成矩阵,即构成该层面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像素:数字矩阵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依其数值转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灰阶:代表了由最暗到最亮之间不同亮度的层次级别。空间分辨力:在设备中有时又称作几何分辨力或高对比度分辨力,它是指在高对比度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也即显示最小体积病灶或结构的能力。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它表示系统所能分辨的对比度的差别的能力。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质时,图像的值则是这些物质的值的平均数,它不能如实地但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值,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窗技术:是检查中用以观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组织或病变的一种显示技术,包括窗宽和窗位。窗宽:是图像上显示的值范围。窗宽越大显示的组织结构越多。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欲观察某以组织结构及发生的病变,应以该组织的值为窗位。值:定量衡量组织对于X光的吸收率的标量,单位是。水的值为0,骨皮质的值为+1000,空气的值为-1000。设备:① 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用于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②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手机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影屏上并用照相机将图像摄于照片上或存储于光盘中。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图像的特点:① 反应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② 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标准。③ 是断层图像,常用的是横断位或称轴位。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超声的物理性质:①指向性,②反射、折射与散射,③衰减与吸收,④多普勒效应及人体组织声学特征。超声产生反射的条件:两个介质的声阻抗差>%。多普勒效应:当声源和接受体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频率与声源发射的频率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成为频移。此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超声设备:换能器、信息处理系统和显示器组成。“近红远蓝”:朝向探头的正向血流以红色为代表,背向探头的负向血流以蓝色代表,湍流方向复杂多变,以绿色代表。速度快者彩色鲜亮,慢者则暗淡。B超:二维即B型超声图像,移动探头可获得任意方向的超声图像。依据声阻抗差的大小以明暗显示脏器和病变的形状、轮廓和大小以及某结构的声学性质。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血流方向、速度及血流性质。囊肿的超声特点:①清楚包膜,②中无回声,③后方回声增强。结石的超声特点:①强回声光轮,②后方声影,③随体位移动。超声检查的分类:二维超声检查、频谱型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检查。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替代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骨质增生硬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骨折的对位和对线的关系: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而对角移位则称为对线不良。常见部位的骨折:① 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