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孩子们背诵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孩子们背诵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doc

上传人:df158687 2016/1/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孩子们背诵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孩子们背诵的东西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现在的教育,主要是死记硬背,让孩子背的东西太多,导致学硬背的、还是理解记忆的、或是图像记忆的),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孩子们所背的东西,究竟是太多呢还是太少呢?要了解答案其实很简单。找一个孩子,让他背几首诗词或者几篇文章,看看他到底能背出多少东西,到底能否流畅地背诵出来。如果你真去了解,或许就会很失望,如果让孩子们去背诵上学期的诗词、文章,你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忘得差不多了,没有几篇能很流畅背出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简短诗词或许还能背出几首,然而除此之外估计也就很难再背出什么了。其实也不必去了解孩子们,只要反问一下自己就知道答案了。像我们大多数成年人,读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现在毕业了、进入社会了,如果要来回忆一下自己所记住的诗词文章,到底能回想起多少呢?恐怕大多数都已经还给老师了吧。由此看来,孩子们在学校中所背诵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恰恰相反,其实是太少了。孩子们学语文多年,先不谈是否能真正理解、是否能有助于表达(口头或文字),就连基础的文学积累,都少得可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估计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留给背诵的时间太少。就说诗词,诗词是比较容易背的。然而学校要求背诵的,都是那些非常简单的诗词,长一点的诗,要么就节选几句,要么就不要求熟记。为什么会这样?无非是担心背诵占去太多时间,所以就要求得非常简单。这导致大多数孩子记得比较牢的,也就是四句长度的诗。长一点的,例如《将进酒》、《琵琶行》等,有多少孩子能熟练背诵出来?即使不用记忆方法,那十多行、几十行的诗,读上一两百遍,难道真的记不下来吗?即使许多要背的古文,一般的要求也就是大致能背下来就可以,而没有要求完全熟练背诵直到脱口而出、终生难忘的程度。教育者缺乏耐心,从而也导致孩子们缺乏耐心、囫囵吞枣。第二是背的经典太少。事实上,真正值得深入熟练背诵的,大多数是国学经典,例如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历代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而现在的小学初中,很多时候要求孩子们背诵现代文。倒不是说现代文不好,然而,真正有几篇现代文是值得终生牢记的?从文采和思想深度这两方面来看,真正值得背诵的非常少。正因为许多现代文不值得背诵到终生难忘的程度,所以老师们也不要求孩子背得太牢,这也就导致学期一结束,所背的文章大部分忘光光。想想看,如果把同样的时间,每个学期用来牢记两三篇国学经典文章,反复背诵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第三是没有很好的记忆方法。死记硬背是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容易忘记。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太忍心让孩子们多背,即使背了,也不太要求熟练到深入的程度。所以,大部分孩子也就肤浅地背一背,应付一下而已,很少有吸收进自己血液之中的。前两天听一个朋友总结,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像鲁迅、钱钟书、钱穆等那样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我觉得他提出的原因非常正确,那就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不够。他说,对于写作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素材(积累),另一个是思想。而这两方面,都需要从国学经典中去寻找。对于文采的表达,以及思想的深刻广博而言,古人已经达到难以企及的顶峰,我们如果不跟他们学习,又怎么可能有出众的表现呢?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是直接从古文中吸取养分的,然而他们从文采和思想上,离古人都有或长或短的距离。我们如果只是学习现代的作品,而不直接去学习古人的经典,那大概就只能渐行渐远了。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语文学得更好,表达更有水平,那么,让他们多背一些古文、国学经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不能是蜻蜓点水那样地背诵,而应该要达到条件反射、脱口而出、终生难忘的程度。当然,如果拥有更好的记忆方法(例如图像记忆法),那自然会事半功倍。这也是普及图像记忆方法的重要动力来源。帮助孩子们掌握图像记忆方法,让他们能熟背更多的国学经典,这是我们所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