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谭嗣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提要谭嗣同是改良派的左翼代表者,反映了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要求。在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谭嗣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改良主义体系的范围,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清朝政权的憎恨情绪。他在客观上作了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先导。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牺牲的伟大的爱国者,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虽然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具有比前人更为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为同时代的其他维新派人士所远远不及的内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谭嗣同之所以具有这种进步思想,是有其历史背景的。一、时代特点我们认识谭嗣同思想产生的根源,必须从他所处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去考察。九十年代的中国已迈入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而彻底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被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得不到正常发展,这就决定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必然产生企图变革国家制度强烈的政治愿望。爱国主义精神是谭嗣同及其当时整个改良派思想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谭嗣同思想产生和酝酿成熟的一个直接原因。沉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社会进步阶层的愤怒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谭嗣同变法维新的政治思想。爱国的中国人在猛烈的刺激下,惊醒过来了,他们重新思考着、学习着、探索着。在甲午战后,谭嗣同总结过去,宣告与封建书生生活相决裂,提出一系列的维新变法的具体主张,其中已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这些基本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到1897年就以更深刻的内容和更丰满的面貌,企图构造一个哲学体系,在《仁学》一书中呈现出来。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成熟在八十年代末,孙中山的思想体系成熟在二十世纪初,而谭嗣同的思想体系是产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九十年代中下叶,他属于改良派,但又与康有为有差异;虽有某些革命思想因素,但还不同于孙中山及二十世纪初年的革命派。原因就在于中日战后的九十年代与以前是大不相同了,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瓜分浪潮和全国人民爱国主义高潮,另一方面,在中国半殖民地已经开始定型,中国旧社会阶级的分化加剧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情况:社会上开始萌生第一批“无科第,无官阶”的平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是第一批近代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群,他们满怀热情开始投入了政治生活中。二、阶级特征改良派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如果说,以杨锐、翁同龢等上层高级官员为代表的改良派右翼的各派别主要是以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为基础;如果说,以康有为首的具有浓厚的调和策略的左翼稳健派,主要是通过较为广泛的一般中级政府官员、封建士大夫、富商为骨干,反映了正在开始形成或转化中的自由资产阶级的要求;那么,以谭嗣同、唐才常为首的左翼激进派就正是以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和正出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的先驱。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封建社会急剧解体,从其中开始涌现出第一批各种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开始脱离土地和对土地的封建所有关系,背井离乡,出外求学或谋生。比起上层封建士大夫和封建官吏来,他们与封建官场较为疏远,他们所受封建社会束缚较少,爱国热情和政治积极性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