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辛弃疾词三首三五辛弃疾词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感悟辛词的优美意境。2、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及重点:理解词作的内涵,体会词人的情感。教学设想:运用多层次诵读法和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教学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宗师,还记得我们去年学过它的那些词作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豪放派的另一位杰出代表——辛弃疾的作品。2、作者情况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从少年时起,就受其祖父爱国思想的影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参战。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复中原。由于投降派当权,辛弃疾两次遭到弹劾,从四十二岁起将近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六十四岁时又出任浙东安抚史、镇江知府等职,但他恢复中原的愿望依旧未能实现,不久就怀着未酬的壮志离开人世。辛弃疾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词,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词中充溢着要求统一祖国的爱国主义感情,抨击了媚敌苟安的投降派,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永遇乐?京门北固亭怀古》二词就是这种愤懑之情的写照。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飞舞。辛词善用比兴,并且运用典故,托古喻今;在语言方面,辛弃疾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故有“以文为词”的评价。二、整体感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辛词豪壮中蕴涵的深沉与悲凉。三、探究词意,体味词情,感受豪放词风。(一)研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背景介绍: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1、学生范读课文,从他的朗读中体会他对词作的初步理解。(注意语速、语调)2、讨论研究:(1)全词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一个“愁”字。“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的含义各有不同,你能说说吗,要点: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所谓“愁情”,是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一个“尽”字,概括了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2)你怎样理解全词最后一句,要点: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国伤时之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