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实践教学管理山东农业大学“十五”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农政办发[2001]57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校校内(站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科研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成绩斐然,为各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较大贡献。根据新形势下高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更充分地发挥教学基地的作用,在总结基地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一、基地现状与存在问题(一)校外基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校外基地为实现“三结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场所。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校外基地建设,本着“互惠互利,先让地方得利;双向受益,先让地方得益”的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与地方有关单位先后建立了一大批比较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基地,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建立校外基地50余个,其中32个为挂牌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另外,还建立了100多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点。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与基地所在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基地建设规划和措施,具有明确的发展建设目标,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在基地挂职,将学校的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在基地推广、应用,推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地建设也得到了基地所在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积极与学校合作,参与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为教师科研、学生实习,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通过校外生产实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不仅巩固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学以致用地指导了生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这是学生通过实习得到的最大收获;其二,扩大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实践技能;其三,锻炼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和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的机构调整、人员变迁,且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和经费,个别校外基地不能保持与学校的稳定联系,已无法接受学生实习、教师科研,不能正常发挥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另外,校外基地的分布和建设布局不尽合理,某些专业(尤其是新上专业)尚未建立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校外实习基地。(二)校内站园校内站园建设主要依托教学基地,在学校的领导下,经过老师和基地职工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科技示范的重要基地。教学基地现有农学实验站、植保实验站、草坪工程中心、蚕学实验站、林学实验站、园艺实验站、畜牧工程中心、农机实验站、食用菌繁育中心、动物保健医院、花卉站等11个实验站园,正在基地进行的科研课题达260多项,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逐步形成了以农学专业为代表的“课程论文”型、以蚕学专业为代表的“生产实践”型、以园艺专业为代表的“模拟承包”型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先后有近50所院(校)到校内站园参观学习。1997年,“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5月,“全国农业院校农场建设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召开,农业部领导和兄弟院校对基地的改革给予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基地站园建设发展较快,但由于经费、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站园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站园的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个别站园缺乏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致使站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相对较低,制约站园的发展;,部分仪器设备老化,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校外基地要以学校与社会结合为前提,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以有效措施为保障,既遵循高等农业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先进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形成辐射周边和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化园区;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校外教学基地建设要采取项目带动、利益驱动、政策调动、组织保证。要把校外基地建设置身于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去,把校外教学基地办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以科研为纽带,互惠互利为基础,制定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科研、生产的功能,使其成为实现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到2005年,新建立20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实现每个本科专业有1~2个校级校外教学科研基地。(二)校内站园校内站园建设主要依托教学基地,结合新校区的建设,以科技作为载体,以学生实践、教师科研、科技开发为主要目的,使站园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单科性实体。吸引高水平的农业企业到站园参与建设,提升站园建设水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