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自信.pdf.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自信.pdf.pdf

上传人:ying_zhiguo03 2016/1/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自信.pdf.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嚣巍◇灏【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ol1年版)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5篇;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珠算列为教材的重要内容;历史增加了老子、元曲、京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音乐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增加这些内容并非偶然,而是代表了课程建设中的文化自觉。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领域,重新思考一下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自信我们何以失去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但近百年来却不断遭受磨难。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3个“三十年”的变化①。在第一个三十年(1919--1949年)中,传统文化的建制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而崩溃,皇帝专制制度的崩塌使传统文化失去制度的依托,体现于传统制度之中的儒学成为“游魂”。民国政府明令学校取消读经。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有旧派学者的学术功底与新儒家在现代大学中的坚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儒学为基础的民间礼法秩序,仍能构建乡土生活的民俗共同体,儒学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仍然存在。而此时不少学校,读经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并没有因为民国政府的课程指令而取消,一些地方还开办了“国文专修学校”②。而在此后的“三十年”(1949--1979年)中,行政力量的触角广泛深入到民间,社会结构从家国结构转化为阶级结构,强化了阶级分析,也瓦解了宗族与家族,淡化了家庭,传统伦理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进一步的冲击。在“破四旧”等各种政治运动中,一切与传统有关的因素都被贴上“封建”的标签,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更谈不上什么“读经”。同时,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化,导致传统学问终成绝响,儿童也就无缘接触中国文化经典。接●柳夕浪下来的“三十年”(1979年至今)中,传统学问已明显断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乡土中国和熟人社会逐渐解体。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日益从乡村的血缘、地缘共同体中解脱出来,从人伦角色转变成独立个体,纷纷逃离乡村,农村社会日益萎缩,这一切,都导致熟人社会所残存的礼法规则逐渐失效。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我们不断接受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教育(代表性口号之一是“打倒孔家店”),对中国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文化落后,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就谈不上什么文化自觉与自信。新课标修订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历史的正面价值总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当下的现实生活。因为人们有必要从历史中寻找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参照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研究相对正常化,人们开始尝试在传统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响亮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缺少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内涵。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首次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在当基础教育新课程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民间大量出现“少儿读经”现象,中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少儿读经”问题的讨论。接下来的几年里,关于汉字书写问题的普遍担忧,关于私塾的争议,于丹讲《论语》的流行,大学国学院的成立,民国老课本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