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原创).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原创).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2/2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原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原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②、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③、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④、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②、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③、利用网络查询作者情况及有关写作背景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学****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探究的学****方法。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盆河沙,三个完整的乒乓球,三个切成两半的半瓣乒乓球,一个剪去四分之一的乒乓球。课前将乒乓球埋于河沙之中,所有的乒乓球都现出完整的半球于河沙外。【演示】上课时,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观察,然后问:谁能说出有多少个乒乓球?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准确答案?(让学生自由猜,准许学生上讲台凑近看或把乒乓球一个个翻开看。)【导语】面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同学光用眼睛看表面就下结论。有的同学则能动手,用行动探个究竟。这种实践精神、实验精神就是丁肇中所说的格物致知精神。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属什么文体。2、作者简介运用多媒体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有关图片。(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前,周长27公里;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3、自学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领悟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不知所措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梳理课文结构,找出中心论点自学课文,分组讨论,列出课文提纲。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中心论点即课文题目。【多媒体出示版书】第一部分(1段),概括交代讲演内容。第二部分(2—12段),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四层来讲:1、(2段)“格物致知”的出处和意义。2、(3—5段)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及其原因。3、(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4、(13段)希望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研读课文,质疑问难①、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按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②、阅读6—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个例子典型吗?③、阅读13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四、课内小结,拓展延伸1、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对世界有所建树。2、课外归纳练****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3、分组利用网络查询以下知识“四书”是什么书?“格物致知”出自何处?王阳明是什么人?查看胡适《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