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石油的形成1、地球的组成地壳:组成莫霍面几十km地震波波速↑地幔:铁镁硅酸盐矿物(橄榄绿色)古登堡面2900km地震波波速↓地核:铁、镍物质构成的坚硬部分。内核外核5100km,地震波波速↑大量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都赋存在地2010年1月地壳的组成: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上部为沉积岩覆盖上层:花岗岩,富含硅、铝下层:玄武岩,富含硅、镁大洋型地壳:海底沉积层火山岩层或基底层:由玄武岩构成大洋层:富含铁镁的基性岩地壳薄厚不均,大陆型地壳,平原地区约厚30~40km;高山地区可达70km;、岩石:是自然形成的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按成因划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是地壳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上部或喷到地表冷却固结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花岗岩等。沉积岩:碎屑物质经过搬动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等都属于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由于后来地质环境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改变甚至化学成份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各种地质作用使岩石中蕴藏丰富的矿藏,很多岩石和矿藏有密不可分的伴生关系: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产在含丰富有机质和化石的沉积岩层中;铁、锰、铝、磷和盐类等矿藏也多产在沉积岩中;很多有色金属和稀土元素矿床分布在花岗岩中在中国古老的变质岩中,金、银等贵重金属比较丰富。很多著名宝石如“祖母绿”、“翡翠石”等也产自变质岩中。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沉积岩的类型:碎屑岩、碳酸盐岩等。碎屑岩的形成:母源岩长期暴露在地表,在温度变化、大气、流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产生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质,大部分碎屑物被搬运到江河湖海中沉积下来,并不断地被上覆堆积的碎屑物质埋藏后,进入成岩阶段。碎屑物质经过机械压实,颗粒之间胶结、交代、矿物生长变大,最终成为坚硬的碎屑沉积岩。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石油成因理论:无机成因理说、有机成因说无机成因说:即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地球深处的高温岩浆,在离开岩浆源侵入地壳的过程中,岩浆的温度逐渐降低,在降温的过程中,碳、氢等元素或这些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最初形成甲炔基基(CH),甲炔基基团发生聚合作用,形成亚甲基(CH2)、甲基(CH3)、甲烷(CH4),最后形成烃类物质,形成石油烃后析出,并进入邻近的孔隙性岩层,在条件具备时,聚集形成油气藏。此外,一氧化碳与氢可直接合成烃类化合物。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石油成因理论:无机成因理说、有机成因说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应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1、沉积有机质:沉积有机质来自生物圈中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就生成油所而言,主要以细菌和水生动植物为主。如细菌、藻类、有孔虫、珊瑚、软体动物等。陆生动、植物体中的有机质绝大部分被氧化掉或保存在土壤中,有一小部分被河流带到海洋或湖泊中。生物体的有机组成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分解,分解产物的一部分通过生物作用进行再循环,另一部分通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化为简单分子而逸去,仅有很少一部分有机质,在外力地质作用下,伴随着其他矿物一起沉积保存下来。这部分就是沉积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在适当的条件下就能够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生成石油的原始物质:1、干酪根:保存下来的有机质经过了复杂的综合作用,经过在成岩作用阶段后期,呈现3种类型:液态烃、沥青(可溶于有机溶济的部分)、及不溶性有机质。不溶性有机质即为干酪根。干酪根:在沉积过程中,通过细菌的发酵作用使有机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多糖大分子被降解又聚合以后的产物,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由碳、氢、氧和少量硫、氮组成,无固定的分子式和结构模型。2010年1月石油的形成干酪根的类型:Ⅰ型干酪根:腐泥型干酪根,氢含量高,氧含量低,富含类脂化合物,其母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水生低等微体生物,生油潜力大;Ⅱ型干酪根:混合型干酪根,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Ⅰ型,其母体大都是水生低等生物,但有少部分为陆源植物。生油潜力较大。Ⅲ型干酪根:腐植型干酪根,氢含量低,氧含量高,富含木质素,类脂化合物少。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生油潜力较差。Ⅲ型干酪根是生成天然气的主要母源物质。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