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罗马万神庙位置万神庙(Pantheon)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建造及改建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焚毁。后来最喜欢做建筑设计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把它重建(120,124年)。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两个皇帝改建。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Constans)抢去。罗马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建造特点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用铅瓦覆盖)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也是混凝土的。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供奉神位大厅四壁神龛供奉着天主教圣人,厅中有多座祭台。右面开始第一座上有圣母给圣尼各老显圣的画像。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像,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其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尼尼雕刻。第三座祭台因壁画剥落,无从考证。祭台后面是意大利开国皇帝埃马努埃尔陵墓。第四座祭台上有罗西雕刻的圣亚纳与圣母童年时的塑像。第五座祭台名为“仁爱圣母”。在正中祭台之后,还有“十字架祭台”和“圣母石像”祭台,后者下面则是著名画家拉斐尔墓,简单而又朴实,上面刻着他的好友、大主教本博为他写的碑文。墓两侧有两个小壁龛,曾置有拉斐尔及其未婚妻玛丽亚?比必娜像,现已不存。由石像祭台往前,是意王翁贝托与皇后玛尔盖里塔陵墓,由沙可尼设计。这里还有圣女依尼斯祭台和圣若瑟祭台,后者供有圣若瑟石像,是罗西1550年的作品。在左右墙上还有耶稣圣诞与“三王”来朝壁画和圣若瑟梦游与逃往埃及的浮雕等。虽然万神庙是献给所有的天神的,它也曾供奉过古罗马最伟大的两位英雄的铜像,即恺撒和奥古斯都(屋大维)。皇帝们也曾经在庙里举行过一些政治性的公共活动。编辑本段巴黎万神庙巴黎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又名先贤祠。它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