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物流管理学知识论述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165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物流管理学知识论述模板.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19/12/26 文件大小:1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物流管理学知识论述模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物流管理学知识论述物流:《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蓄、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国家经贸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建议》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流:是物资在由供应者向需求者转移时物资社会实体的流动,主要表现为物资与其等价物的交换运动和物资所有权的转移运动。具体的商流活动包括买卖交易活动及商情信息活动。商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资的所有权效用。信息流:流通领域的信息流又称流通信息流。流通信息,是指伴随流通活动而产生并且为流通活动服务的信息,包括由文字、语言、图表、信号等表示的各种文件、票据和情报资料等。流通信息流,是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等。物流和商流之间的联系1、它们都属于流通领域,是商品流通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2、它们都是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流动,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物流和商流之间的区别1、流动的实体不同2、功能不同3、发生的先后和路径互不相同现今在全球学术界、企业界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异名同质观,统合观,战略观。持异名同质观的人士认为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是同一本质,不同的名称而已。物流管理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概念。它从二战时的军事物流引伸到战后的企业内部物流,90年代再演化到跨企业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为了最大满足客户需求,而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源点到最终消费点有效的,高效的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过程中,对从终端用户到原始供应商之间关键商业流程进行集成,从而为客户和其它所有流程参与者增值。从理论上来说,这两个概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北美各界虽然基本统一了对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份),但是欧洲却坚持使用“物流管理”来表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持统合观的人士认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流与营销,运作,采购,战略策划,信息技术,销售一起组成了供应链。物流管理从来都是一个供应链导向的概念,是对从起源点到消费点的整个流程的管理。但在实际运作中,物流部的职能大多只是负责企业下游的运输与配送,远没有达到其理论所涵盖的范围。面对这种大概念,小职能现象,有的人取其概念而将物流职能扩大化,有的则取其职能而将物流概念缩小化。统合观的人士因此采用了供应链管理的新概念来实施新的管理理念,以区别于传统的物流职能。持战略观的人士认为,供应链管理并不是物流,营销,运作,采购的统合,而是这些领域的战略成分的整合。比如说在采购部,一个长期采购合同的谈判是战略决策,而发出采购订单是战术行为。供应链管理总监会参与合同的谈判,但不会参与采购订单的生成与发送。同样,在物流部,选择一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战略决策,而仓库中拣选商品与包装则是战术行为。对战略派人士来说,供应链管理是协调企业之间的跨职能的决策。利润源泉第一利润源泉: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第二利润源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收入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一)扩大化出现流通规模扩大化的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生产中商品率的上升,市场的扩大,消费水平的提高,竞争的加剧,进入流通领域的货物流量越来越大。(二)一体化一方面形成流通与生产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流通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则是生产过程渗透到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的经济形式。(三)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流通化,而流通社会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流通社会化又提高了自身的流通效率,从而适应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四)系统化从宏观角度看,系统科学的应用,在流通部门要比生产部门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更为广阔的领域。物流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其基本标志就是打破了传统物流分散进行的状况,而对整个物流过程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经营。(五)现代化1、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带来了流通管理技术的革命。2、自动销售机的应用和普及是销售革命的首要标志。3、集装箱带来了包装和运输技术的革命。4、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是“物流革命的宠儿”。(六)合理化1、物流设施合理化。2、商品流向合理化。3、包装规格化、系列化。4、运输网络化。5、物流机构和环节合理化。这里我们选择一个3分制的评定标准,承运人绩效的评定范围从1-绩效好,2-绩效一般,3-绩效差。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1-高度重要,2--般重要,3-低度重要。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该表中的承运人的总等级分为26。按此方法,承运人的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