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莎乐美》内部心理结构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莎乐美》内部心理结构分析.doc

上传人:164922429 2016/1/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莎乐美》内部心理结构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独幕剧《莎乐美》的题材来源于一个圣经故事:希罗底王后指使其女莎乐美向希律王求得施洗者约翰的头颅。在王尔德的版本里,故事的焦点从希罗底转为莎乐美,莎乐美不再是个没有自主意识的傀儡,而是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心理变化。剧中体现的“死与爱”的***和华丽的语言让这部独幕剧成为王尔德五部成熟的戏剧作品中唯一一部可冠以“唯美主义”之名的作品。除了这些唯美主义要素,《莎乐美》在戏剧结构上也有着创新,不再以传统的“情节”为主,而是靠对话推动进展,使得故事更加凝练。然而《莎乐美》曾因其“病态”的***屡屡在国内外受人诟病,遭遇压制。戏剧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因***行为入狱,更让他和他的作品成了禁忌话题,被视作“堕落”的代名词。虽然王尔德的其他作品在他死后陆续重新受人追捧,《莎乐美》在很长时间里始终还是受到忽视冷落。理查德·施特劳斯以《莎乐美》的德语翻译为底本,创作了同名歌剧,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却也掩盖了原作的光辉,也更强化了原剧与***的联系。在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莎乐美》曾经对我国现代戏剧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也曾长期湮没。在国外,严肃细致的《莎乐美》文本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蔚然成风。在此之前,批评家多是研究《莎乐美》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渊源,试图证明或推翻王尔德有否“剽窃”,或结合王尔德生平,寻找王尔德自身形象在剧中的投射。《莎乐美》剧本本身的音乐性和诗化特征从最开始就引起了批评家的瞩目,结合施特劳斯的歌剧分析的文献如汗牛充栋。比亚兹莱的插图和影视剧改编,也是《莎乐美》文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莎乐美》批评更着重王尔德的艺术思想在戏剧里的体现,王尔德出色的剧场把握能力、在戏剧形式细节上的追求以及他对统一的戏剧气氛的不懈追求,都得到了关注。批评家依旧经常比较分析《莎乐美》与王尔德借鉴的作品,只是更侧重于他对原题材的创新。王尔德在创作中诸般借鉴,不能抹煞他本人严肃深刻的艺术思考的影响。在文化批评的浪潮下,王尔德多层次的双重身份也引起了批评家的注意。他的爱尔兰背景、宗教信仰、同性性取向对其创作的影响都是批评的热点。中国现当代对王尔德的艺术思想和文化身份研究虽然很多,但从这两个角度iv分析《莎乐美》独创性的批评还是不多。从期刊网上下载的论文看来,中国《莎乐美》批评的总体水平仍旧不高,流于粗疏浮浅,经常只是重复论述戏剧中采用的一些艺术技巧,孤立分析作品里的所谓唯美与象征成分。甚至屡屡出现将王尔德剧本中的莎乐美故事当作圣经原貌的错误,其不严谨可见一斑。本文意在立足文本,深入探讨《莎乐美》一剧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心理联系,分析戏剧紧凑统一的艺术处理。《莎乐美》一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莎乐美、施洗者约翰、希律王、叙利亚少年侍卫官目注所爱,不顾他物,各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在“***”这个度量表上分散排列,“目光”交互投射,为视线投注的对象所俘虏、所利用,“目光”一旦确立方向,便是权力关系的结成。这种“目无旁注”的***让原本遥不可及、以贞洁自矜的莎乐美公主对眼中只见救世主的施洗者约翰步步进逼,恬不知耻地一再宣称要触摸他的身体。然而这种看似无耻的姿态实际上却是源自对约翰的“美”的赞叹,这种禁忌的追求不仅表现了肉欲,更体现了莎乐美“灵”的一面。如此一来,以莎乐美低俗卑琐为理由,断然拒绝将其视作中心人物的看法也就立不住脚了。本文进一步分析证明,在莎乐美与施洗者约翰、希律王、叙利亚少年侍卫官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拱卫—变形的力量结构。希律王与叙利亚少年侍卫官对莎乐美的迷恋一偏向于灵,一偏向于肉,肯定了她贞洁自许的一面,强化了她的自我意识。而莎乐美眼中所见的约翰的“美丽”让她迅速升起前所未见的欲望,约翰的坚拒与无视让欲望更为炽烈,最终利用“七层纱之舞”设计从希律王手中取得了约翰的头颅。这三个男性角色对处于中心基座上的莎乐美,分别有着向心—离心的力量。莎乐美的“变形”过程终结于她最后一段长篇独白。在这篇独白中,莎乐美全面回顾了与约翰相遇的过程,检视了自己心理的变化,认识到爱情超越死亡的存在意义,最终完成了“灵”的升华。关键词:***;内部心理结构;折射;超越自我vAbstractThe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