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通信协议通信原理之OSI七层参考模型(一)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谈计算机通信原理当然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官方定义:计算机网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连接起来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的工作。      其实说白了就是,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或者说在这个网络系统中有很多计算机,这里的计算机不仅仅指我们的电脑,其实指的是所有在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2、计算机之间如何进行通信      有了计算机等设备,也就得考虑如何连接起来他们,这就是他们之间该如何通信的问题。对计算机来说,就是一个硬件设备,如何让计算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必需需要软件的支撑。那么支持计算机通讯的软件是什么呢?就是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这个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就是计算机网络软件。最经典的当然是国际化标准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它是通过一个机器上的一个应用进程与另一个机器上的进程进行信息交互。下面我们了解下这个模型。      、OSI七层模型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是通过两个软件进程连接起来的。但想让这两个进程之间进程通信,还需解决很多问题。OSI参考模型解决此问题是,首先就是分层,简单的来说,这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是通过七大部分来完成,也就是OSI七层参考模型。每一层都完成网络当中的一个独立任务。       下面是七层模型图:      这张图看起来确实复杂,让我们分解来看,主机A和主机B都的进程都分七层处理,下面首先了解下各层什么作用。      (1)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bit。理解着确实难,不过总之一句话,就是把最初的电流什么,为上一层提供物理连接。保证电流的透明化等。      (2)数据链路层      DatalinkLayer,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它控制网络成和物理成的通信,是一个桥梁, 其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说白了就是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为了保证传输,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检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如果在传送数据时,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送方重发这一帧。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独立于网络和它的节点和所采用的物理层类型,也不关心是否正在运行Word、。有一些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由于它们要对帧解码并使用帧信息将数据发送到正确的接收方,所以它们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感觉挺难懂的,简单总结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还有纠错和重发机制等。     (3)网络层     NetworkLayer,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节点A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B的最佳路径。由于网络层处理,并智能指导数据传送,路由器连接网络各段,所以路由器属于网络层。网络负责在源机器和目标机器之间建立它们所使用的路由。这一层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检测和修正机制,因此,网络层必须依赖于端端之间的由DLL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网络中找到一条路径,一段一段地传送,由于数据链路层保证两点之间的数据是正确的,因此源到目的地的数据也是正确的,这样一台机器上的信息就能传到另外一台了。但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用户不是主机,而是主机上的某个应用进程。这个过程由传输层实现。    (4)传输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