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约5公里处。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自丹阳迁都于此,至项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拔郢止,楚国在此建都400余年,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城。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规模宏大的城垣遗迹,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当时称为“郢都”,因为城在纪山的南边,也称“纪郢”。西晋学者杜预在《左传》的注释中始将郢都改称“纪南城”。从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在此期间,楚国还先后统一了近五十个小国,势力极大,全盛的时候,楚国的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南部,纪南城也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的第一大都会。纪南城址规模宏大,,,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都是由夯土筑成的,十分坚固。城的四周开辟有七座城门,已发掘的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门房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处,是两座水门。城内夯土建筑的台基十分密集,高低不等,有的高达6米。遗址内遍布古井、窑址等遗迹,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东周的文化遗物,俯拾皆是。在城内东南部发掘的东周时期的房屋,墙基长60米,宽14米,规模较大,应为当时宫殿建筑的组成部分。城内的凤凰山,在楚都徙陈(今河南淮阳)以后,成为秦汉的墓地,著名的西汉古尸、大量的汉简及精美彩绘漆器,均出土于此。此外,在城址以外还有三个大的墓区,保存了当年王公贵族的大、中型墓冢七百余座。楚纪南城自被秦将白起攻陷后,就成为了废墟。50年代初湖北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调查。1965年对城址进行勘探和测绘。1973年发掘南城垣水门。1975年开始对城址进行全面钻探,历时4年。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先后于1975、1976和1988年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配合发掘工作。纪南故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15506米。四周有夯土城垣,除东垣北半部被襄(阳)沙(市)公路压盖外,~,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经钻探和发掘,已发现城门7座:东垣1座,其他3垣各2座。西垣北门为3个门道,门内两侧有门房。北垣和南垣古河道入口处均为水门,南垣水门主体建筑系4排木柱直立而成,每排10根,形成3道门。水门缺口东侧城垣上有一夯土台基。城垣四周环绕有护城壕遗址,一般宽40~50米,最宽处达100米,最窄处也有10米。城内已探出东周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当为宫殿区。其东侧和北侧还探出墙基遗址。东墙长750米,北墙长690米,宽约10米,相交成曲尺形,东墙外有壕沟。宫城内台基规模较大,分布有序,呈中轴线排列,最长的130米,宽100米,已发掘的宫殿基址有成排的磉墩、柱洞和隔墙,并有散水和下水管道等。城内有古河道3条与现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冶炼作坊区在城西南部。宫城以西的陈家台曾发现2座铸炉,炉底和附近还发现有锡渣、铜渣、鼓风管和残陶